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红楼庚子纪实 > 第百二十三集 三人行

第百二十三集 三人行

衍圣公却没有鲁王那般的不自在,也说自己要去亲眼看看这所大学。

李想自然欢迎之至,又说道自己将要的江南之行:“二位先生都知晓,那江南仕林已经是龟山学派一家之天下。我此行的目的,也是要摸摸他们的底子。最要紧的是,这商贾身份到底该怎么给个说法?朝廷上下都不敢言能行,我也是心里没底。”

衍圣公自然不信他的胡说:“顺王言辞不实,谁不知道你是这个朝廷的金娃娃?恐怕你早有主意,可就是不愿说罢了。”

李想老脸一红,随即反驳道:“我自以为还有几分心得,可也不敢用在江南这赋税之地。不过,我那九原之地,已经在慢慢试行一套办法,此事毕竟关乎千万百姓的福祉,大意不得也急不得。”

鲁王一愣:“试行?这是何意?怎么解?”

“就是先小范围内用一个新办法,再看看有无疏漏,再将这范围慢慢扩大来看,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我称之为试行。”

衍圣公眼睛一亮:“咦?这法子颇有些意思,分而教之,君子和而不同。”

李想赶紧道谢,这句话就是双赢理论的最初版本。孔圣时代正逢乱世,若不是有这番理论,怎能压倒众学而立于庙堂之上。咱们的老祖宗可是把各种理论都用过了一遍,否则哪能延续文化到今天。切莫一句封建残余就给扫进故纸堆,太史公做史记专门有《史记·货殖列传》,班固也做了《汉书·货殖传》。自秦汉以来,就有了国有商业和私人商业之分,更别提股票期货了,更是国家战略。

郑国渠的故事就是大国工程拉起国力,并用期货价值收割他国利益的典型。

七国之时,韩欲压制蒸蒸日上的秦,就用了一个战略骗局,并派出顶级的国家水利工程大师郑国,去游说秦兴建水利,将关中之地变为鱼米之乡。并且承诺,一旦这条水渠修好,秦国的农产可畅销韩国,而不加赋税,想让秦陷入大工程的僵局,从而国力衰败。

秦国看破此计,来了个将计就计,一面征调民众开路开山修建水渠,一面对韩国要求借贷,无钱修不下去了,要是韩国能先借钱给我,我用未来三年所产的谷物抵债。

韩国反而中了此计中计,当秦国十年后真正修好水渠时,关中新建良田已达四万余倾,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强,灭六国的资本也是自此时积累的。

而提出这个计谋的人,偏偏还是韩国派去的郑国,故此秦王命名为郑国渠。

李想把这件事重新解构了一遍,讲给先生们听,并指出现在九原的建设,正是为了拉动财富之举。

“修路开荒看似前期投入巨大,颇有劳民伤财的意思。可是路通了后,货物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反而逼着货物生产时间也要大大缩短,商家就要雇佣更多的人去生产,那这些人不就有了饭吃了吗。失了土地的流民,恰恰就是这生产大军的来源。不用土地也能养活一家人,这就是我在九原的试行办法。

可江南不行,是因为没有流民,或者说流民全变为了佃户,根本无法从地租里挣脱出来。

所以,我此次江南之行,就是想摸清这土地有多少是在国家手里,又有多少是在世家手里。那里毕竟不像河套那般可开荒地的,由不得我不小心翼翼。”

李想只能说道这里,再讲下去可就该打土豪分田地了,他敢说出来那二位就敢和自己拼了。

衍圣公和鲁王却听的津津有味:“你这是化农为工的法子。可这农税又该如何保证呢?无农不稳啊!”

“嘿嘿,那就看朝廷诸公愿不愿一体纳粮了。毕竟良田多在诸公手里,就连我也是其中一员,千把亩的良田不用纳税的。”

“嘶~~~”鲁王倒吸凉气:“谁敢这样提议?这不是要把天下士绅得罪个遍吗?当今可敢冒这个险?”

李想冷笑道:“已经有了折子,我江南走完这一趟,就会慢慢吹风了。”

衍圣公也是皱眉,他家可也有万亩不交税的良田,这要上了税去,家里怕是要翻了天。

李想却给他们画了个大饼:“二位先生莫急,若是能用商税弥补农税呢?我那九原就准备农低税,用商税抵了它,既不能让国家吃亏,也富足了百姓。”

鲁王自是一喜:“我派个儿子去你那里可好?若是能学了回来,我的王城也可如此。”

衍圣公也称善:“若是朝廷真要如此的话,顺王此举当为善行。这学院之事就此定了,我亲自带人去一趟。”

李想这才大喜过望,有了孔家在身后背书,他才真正有了底气和江南仕林掰腕子。总不能让你们一家说了算的,找个祖宗来压着尔等,看你们还敢灭人欲灭到国破家亡乎?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