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白云青峰汉水边 > 第八十一章 梦起初云泽(三:插秧)

第八十一章 梦起初云泽(三:插秧)

在墨家弟子团的配合下,初云泽水渠线路的测量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

定好了水渠的线路,接下来就是挖渠的工作了。

主渠道加上各个支渠,总长差不多三千米,在这个时候确实是个大工程。

不过老公叔人手是配足够了的,并且事先测量好了线路,天赐根据人手安排,多处开工同时开挖,大大提升了工程的进展速度。

果然,不管在任何时代,做任何事情,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过要想把一个单位‘人力’的能力提高,就得靠教育来完成了。机械手生产线,就是教育提高了‘人力’后获得的人力。

带着教训重来一次的天赐,心里是打算着把这个‘教育’的事情弄好的。

天赐把水渠断面设计成了倒梯形,这是综合考虑了劳工的技术水平,建材和工具得出的最优方案。

这种倒梯形断面,首先就是开挖方便,上宽下窄,挖土和运土都很方便,关键是技术要求远没有矩形断面高,水渠边坡有较大的误差都可以接受。

再就是水渠边坡便于修砌,夯实后先铺上一层石灰拌好的黏土,随后把卵石一个挨一个铺上去,用木锤敲进铺好的黏土就成了。

这样的工作有力气干就行,无须是啥子石匠,泥水匠。水渠投入使用后出现破损,也是随便来个劳工就能修补。

最关键是这个建筑方案无须开采石料,只需去河滩捡卵石回来就好,这是决定性的因素!开采石料,在这个时代真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悠悠大河边,卵石还是捡不完的。

在设计好水渠路线的同时,天赐就已经把田地的区块划好了。

与挖渠同时开工的就是整田的工作。

这次要用来铺田的河泥量可不是之前可以比的,为此天赐专门在肥泥齐腰深,两岸蒹葭苍苍的魏水岸边架上了一排绞盘。这个东西出现在相里子眼前的时候,也让他颇为震惊。四个人推动,竟然可以拖动两头牛才能拖动的河泥!

不仅仅是绞盘,拉河泥需要用的戽斗或者叫戽桶,也是专门设计的。

不仅有小孔一路排掉河泥中的水,最关键的就是戽斗的底部有一对像雪橇一样的木足!这样才能在河滩跟田地的软泥上滑动。

这个可是异时空的南宋才发明的革命性技术。

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的按步推行着,各类的新农具天赐也都毫无保留的拿了出来。

有了投资人,自然就是能放手大干了。

墨家弟子们比天赐想象中的还要能干,具体的事务,在天赐详细安排好后,基本上都由他们去操作了。

而相里子,则带着“天赐专属秘书”屈通,每天跟着天赐转。

屈通随时都拿着羽毛笔和木皮,只要天赐是讲正事,他几乎都会记录下来。

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很多,天赐抽出了足够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他的汉字字谱。并且在相里子的强烈要求下,每日晚膳后他都会给这些墨家弟子上课。

课程的内容,则是从最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开始。

自从有了上次做尺定衡的前例,天赐想看看是否能把他熟悉的那套符号系统也一同搬过来使用。所以他教课的时候,全都是使用他前世的符号系统,就包括各种英文和拉丁文字母也都用上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天赐发现墨家弟子确实也都开始使用他的字与他的符号。

不过也有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每日他的授课结束后,相里子还会再开一堂答疑研讨课,对天赐所讲的内容再进行答疑和研讨。

是日,魏王书房。

魏王和公叔痤似乎已经谈了很久,对所谈的话题魏王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相国,这个公孙鞅的事就不必在说了。倒是本王听说,你在初云泽做一些大动作?”

“回王上,老臣命公孙鞅的书僮,在初云泽改田。”

“怎么又是这个公孙鞅。”

“不是公孙鞅,而是他的书僮。”

“他的书僮?”

“然。此子名天赐,善农事。曾于府中种出了楚国所产之南瓜。”

“南瓜本王知道,据说大河之北不可种。”

“不仅是种出来了,产量还非常大。小小三亩地,收了8000斤南瓜,老臣的府库,都快装满了。前日,不是还给大王送了些么。”

“这倒是有些本事,不过一个士子的书僮,居然善农事?”

“不同的人各有所长,此子年方十余,已习得两国字。”

“听你所讲,确实有才。”

“因此,老臣才命其于初云泽改田种粮。此子曾言,改田后,每亩可产粮200斤。”

听到这里,魏罃本来半眯着的眼睛稍微睁开了一些。

“亩产200斤,可是四倍于寻常。这话,是不是讲的大了些?”

“如若没有种南瓜之事,老臣也是断然不会信。如若当真实现,那我大魏之强盛,可就是他国不可企及的了。”

“爱卿所言不差,就算没有200斤,能有100斤,也不得了。粮草,国之大事,相国要好好考察此子。”

“诺——”

冬天的改天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改好的田地,整个风貌都变了。一块一块的方田整齐划一,水渠交错其中。

其实着耕作种地在理论上来讲很简单,也就归纳成几个字而已。

土,肥,水,种,密,管,防。

土,就是土地,这个好理解,所以天赐首先改田。

肥,就是肥料,有了堆肥,从山上采集腐殖质土,从河道里采集淤泥,这样的有机肥料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草木灰提供的钾肥,可以说种植技术已经飞跃了千年。

水,就是排灌。有了水渠,算是基本满足条件了。

种,就是选育种和育苗转栽技术。选育种目前还做不了,但天赐正准备做育苗转栽。

密,就是合理密植。天赐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麻绳,打算把前世见过的方法直接移植过来——用麻绳在田里拉出棋盘样的方格,让劳工们把禾苗插种在各个交叉点上。

耕作历史上,‘密植’走过非常曲折的路。最早是撒播,可以说是‘密植’处于密不透风的时代,可是透气性,透光性都极差,根浅苗弱。而且根本不能进行田间管理,基本上没有抗灾害能力,完全是靠天吃饭。

N年后终于出现了窝播,和进一步的育苗转栽,可是这回又矫枉过正了!两窝禾苗之间50厘米左右的间距,实在太浪费土地。

技术发展的步伐实在是异常艰辛,在天赐前世的20世纪70年代的样子,才算正式的提出了‘合理密植’的概念。对于文化水准很低的广大地区,采用的就是拉绳定位的办法。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啊,25厘米是个多大的间距?不是很好理解呢。

管,就是持续的田间管理。包括松土,除草,追肥,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等等,包括大雨前预排水这个极其重要的工作。

防,就是病虫害防治。目前这个事情天赐还做不了,而且他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眼下也无须做。这时候的食物链还非常完整,天敌,会自然的让谁也不能肆意撒野!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