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26日,夜。
曰本东京,鹿岛智树家。
余子贤曹飞、陈明勇他们做了安排,他们正在利用自己的关系和相关方做初步的接触,取得初步进展之后余子贤会持续跟进。
之前,为了液晶生产线的事情,蒋月华他们已经帮助预约了鹿岛智树。
今天,余子贤带着汪启升再次上门拜访。
“鹿岛先生,我们又见面了!这位是我们四方电子管厂汪启升副厂长。”
“我是鹿岛智树,初次见面,请多多包涵。”鹿岛智树和汪启升亲切握手。
“鹿岛智树先生,能够拜访你,非常荣幸。我听子贤说,你喜爱喝酒而且酒量还不错,所以们今天特地给你带来了两箱白酒,一箱是我们国酒茅台酒,另一箱是我们燕京最有名的本地酒珍藏版牛栏山二锅头,希望您能够喜欢!”
“哦?非常感谢。”
“鹿岛先生,对于上一次匆匆忙忙离开,我带来了我们罗守武罗厂长诚挚的歉意,以及真诚的问候。而今天,我和汪厂长来就是希望我们接着谈上一次的话题。”
“余君,其实上一次我和你的说的很清楚了,最关键是钱的问题。后来和你们罗先生谈了一次之后,你们就消失了,当时我一直以为你是在和我开玩笑。而且如果这一次你们还是想以一亿人民就想引进TFT–LCD薄膜液晶显示技术和生产线,那就没要继续谈的必要了。因为没有一家曰本企业愿意出售给你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亿美元,而非一亿人民币!”
“鹿岛先生,我们也清楚自己的情况,所以暂时放弃TFT–LCD显示技术,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引进(S)TN–LCD相关技术和产业了。”
“(S)TN–LCD?仅仅应用于计算器和电子手表的小寸屏?余桑,你可是认真的?”
“余桑,看在朋友的份上,我觉得我再给你强调一次,起始于三十年前的TN–LCD液晶屏,只能应用于小尺寸的TN显示屏,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完全落后了,正在快速淘汰……尤其是在须羽精工量产了2寸TFT–LCD微型电视机显示屏之后。而且目前你可知道夏普的14寸TFT–LCD显示屏已经实现了量产?”
“再说,对于我来说,继续TFT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才是唯一能够激起我兴趣的存在。你现在让我去帮助你们引进并继续研究TN技术,就像是让我去吃我曾经拉过的‘屎’一样,余桑,恕我没兴趣……我宁愿带着NEC这里混吃等死,或者哪一天NEC在介入液晶行业之后,还能想起这里还有一个须羽精工的老人,曾经为了TFT液晶显示技术为之痴狂……”
鹿岛智树的话让余子贤和汪启升面面相觑。虽然为鹿岛智树对TFT–LCD技术的痴狂有点震惊,但是继续研究生产TN液晶技术就是吃屎?这尼玛有点恶心人了吧!?
不过,作为曾经须羽精工液晶事业部的副总工,须羽精工一直持续关注着液晶技术的发展。对于液晶技术的发展或者投资有着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除了资金持续的投入,可能面临的是技术的曲折进步,更可能是一点点运气……就像须羽精工一样。
须羽精工曾经大力投注、大力发展TFT–LCD技术,可是因为资金投入、大尺寸量产工艺不成熟,以及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后面须羽精工落后了,现在只有夏普成功实现了14寸的TFT–LCD屏……
再往深了说,就得从液晶技术的发展说起。
之所以会存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将直流电压加载到液晶上时,液晶材料及电极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虽然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来驱动液晶,但是显示性能较差。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夏普公司。
1973年5 月,夏普公司利用在液晶材料中加入离子性杂质,使其导电率升高,从而采用交流驱动获得良好的显示特性而推出全球首款液晶应用产品——使用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部件的小型计算器EL-805。
夏普公司的液晶计算器上采用的液晶显示屏是由RCA公司生产的DSM(动态散射模式)液晶,而不是目前常见的TN(扭曲向列)模式液晶。
但是,要采用DSM制造液晶电视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DSM的点阵显示扫描线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1971年出现的TN 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TN液晶能起到快门的作用,通过使液晶分子在电场中移动,就可以控制光的开/关。
目前,几乎所有液晶显示屏都在采用这个工作原理。
虽然TN模式可使点阵显示的扫描线数量大为增加,但当扫描线增加到60条左右时,图像就会发生变形。
对于这个问题,最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是日立。日立工程师发现,扫描线的最大数量取决于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
于是,各机构开始竞相研究如何提高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随之出现了将液晶的扭曲角从TN模式下的90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模式。
1982年,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RSRE)发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overi公司(BBC)试制出扫描线数量达到135条的STN液晶显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还是很难制造液晶电视,这是因为STN液晶仍然存在对比度较低、很难显示细微灰阶的问题。
突破这一壁垒的,是通过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来控制各像素的有源矩阵驱动技术。
与以往的单纯矩阵驱动不同,有源矩阵驱动技术可以独立控制各像素,从而防止因受到周围像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交调失真,因此可以显示高对比度与细微灰阶。
而要制造大尺寸显示屏以及对应的TFT液晶电视,还需要在大面积玻璃基板上形成硅膜的技术和彩色显示技术。
其实,在当时在硅膜的形成技术方面,为太阳能电池开发的非晶硅(a-Si)在当时已经实用化。
那时,石油危机将导致能源危机的说法十分流行,所以太阳能电池作为能源电池备受关注,非晶硅的开发非常活跃。
在英国邓迪大学于1979年宣布试制出非晶硅TFT之后,曰本及欧洲的企业及研究机构纷纷发布了非晶硅TFT驱动显示屏的开发成果。
而在彩色显示技术方面,曰本东北大学的内田龙男于1981年发布了并置加法混色法,通过有序排列的三色滤光片来实现彩色显示,也就是彩色滤光片方式。
在这些开发成果的推动下,1986年,3英寸非晶硅TFT彩色液晶电视上市,1988年,业界开始开发用于14英寸电视的非晶硅TFT彩色液晶显示屏。特别是夏普公司推出的14英寸液晶屏,实际验证了实现大屏幕非晶硅TFT液晶屏的可能性,引起众多厂商纷纷对此进行投资。
这时候TFT液晶已经开始朝着“梦想的壁挂式电视”迈进,但它的全面应用却是从PC的彩色显示器开始起步的。
1988 年出现了用于IBM公司与东芝公司的PC产品的10.4英寸TFT液晶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