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见夜出名了!
出大名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之前,虽然在国内已经有不少的报道了,甚至上了央视的新闻,但是那个时候,他给国内人的感觉还是虚妄的,毕竟大家还没有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那个时候大家只是知道国内出了一个牛逼导演,拿到了欧洲最牛逼的电影节大奖。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电影上映了,大家去看了电影,这个时代的人虽然也有自己的小狡黠,但是对于外国大奖依然有着盲目的崇拜,再加上时代的局限性,没有那么多的可比性,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商业大片,视觉大片的轰炸。
所以即便是有些人看完电影以后,感觉有些不明觉厉,但是依然拍手说厉害。
而那些专业人士,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也忍不住的拍起手来,仿佛这部电影为他们敲开了另外一扇大门!
在以往华夏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他们的电影更加展现了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这也是后来被成为华夏第四代导演的创作思想。
至于创作的电影内容,则是一方面有大量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反映真实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后者的数量并不算很多。历史题材剧如《xi安事变》《nan昌起义》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小街》《人到中年》等,虽然数量上不算很多,其中不乏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当然吴见夜之前参演的《大桥下面》也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而吴见夜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
“我们入学后,在学院学习的时候,已经能够看到许多国外的电影了,比如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我记着那个时候,我跟陈楷歌,张一谋,田壮壮等人就会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经常拿出来研讨,今年我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就曾经和戈达尔导演讨论过这个问题。
华夏在发展,而我们的电影也在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电影不是闭门造车,应该走出去,多看看。
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在座各位的眼界,同时也能够让各位看看海外电影公司的运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在座的众位,会有很多人都会走上领导的位置,你们的眼光要比我们这些导演,看的更加的远,你们不能再去关注一两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而是以战略的目光去看待整个电影事业,这才是诸位以后要关注的地方!”
燕京电影学院,干部进修班的教室内。
吴见夜放下了导筒,拿起了粉笔,再次成为了学院的吴老师。
1983年燕京电影学院干部进修班的学生,这是个时候已经入学了。
韩和平与黄健新两位大拿同样拿着笔记坐在台下认真记着吴见夜讲课的内容。
通过上一届干部进修班学生毕业后的口口相传,吴见夜的名声在现在这些人当中已经不再陌生了,再加上吴见夜更是华夏第一个拿到欧洲A类电影节最大奖项的得主,他们此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不服从管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