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可历史书中记载的人与事,往往是帝王将相,很多人忽视磷层的他们。
哪怕是老朱出身农民,可他也出卖了农民,重用的里长、甲长、粮长,不是大地主,就是地主,或是富农,绝大部分不是贫苦百姓。
地主与富户对寻常百姓如何,不用也清楚。
这也不怪老朱,他已经从农民阶层跃迁至了大地主阶层,还是最大的地主,自然需要维护地主家的利益。
但老朱与其他帝王还不同,其他帝王维护地主群体的利益,可在老朱眼里,这些地主群体似乎对自家威胁与伤害更大,远远比百姓家带来的伤害更明显,所以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老朱重百姓轻地主,亲百姓疏地主……
当然,这里的地主,更多指的是开国功臣、浙东富绅。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顾正臣必须在战队时表现得更明显一点,跟上大老板的步调。
对于自己而言,句容是块试验田。
若是治理句容成功了,自己可以摸索出一条路来,未来甚至可以将这一套办法,改良至州、府、行省,乃至大明疆域!
只是这一条路还很漫长,也需要太子与皇帝的支持。
既然生在大明,顾正臣就绝不允许野猪拱过山海关,不允许倭寇再乱东南!虽然很多事出现的年代有些晚,但犁庭扫穴,一劳永逸,也是一桩好事吧?
再不济,也要将这大明建设得强盛,让日月光辉,照耀在这一片土地之上,让每一个人都骄傲地喊出:
我是大明的子民!
而这一切的奠基人,是大明最底层的百姓。
只有解决了百姓根本的吃饭问题,才可能缔造出一个盛世大明!
顾正臣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握了握拳头。
老朱善于顶层设计,有魄力大刀阔斧改制,甚至连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废就给废了。但老朱不善于底层治理,这是他的短板,也是老朱家的短板。
一个强盛的大明,不补齐这个短板不可能走上巅峰。
只是现在的自己还很弱,但弱不代表毫无作为!
顾正臣看向骆韶、杨亮等人,正如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一样,想要治理好句容,必须做好县衙官吏的功课。
不统一思想,不确定好标准,不得还会出现县衙伙同里长、粮长等盘剥百姓的情况。
是时候给他们上上课了。
顾正臣并没有深入调查斛与秤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调查淋尖踢斛的问题,到底,这件事查到最后,必然会查到县衙。
这件事追究责任没意义,真正需要担责任的是上一任县衙官吏,不过这些人都死了。
监督完南周百姓缴秋税之后,顾正臣招来粮长周大禄,态度强硬地:“不管以前你们如何协助收粮解运粮食,如何弥补途中损耗,但在本官治下,途中损耗由粮长自家承担,你若不满,大可去奉殿告状,或请旨辞去粮长一职!本官不介意将这份职责收归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