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在省博实习的事情,在见到杨式挺以后,基本上就定了下来。
苏秉琦先生之所以让苏亦过来找杨式挺,而不是找其他人,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不仅仅是因为杨式挺是北大的学生。
还跟苏秉琦先生前些年来广州的经历有关。
苏先生75年的时候,在广州这边呆了快大半年,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杨式挺陪伴,关系肯定比一般的北大师生更加亲密。
实际上,根据杨式挺先生的说法,他从73年接触石峡文化开始就一直持续不断的给苏秉琦先生通信。
这样一来,苏秉琦先生让苏亦过来找杨式挺就顺理成章了。
苏亦在杨式挺的办公室待了大概半个小时,要不是,有人突然过来敲门,谈兴正浓的杨老师估计都不愿意结束这次交谈。
大概是,苏亦的出现勾起他对北大美好时光的怀念了吧。
因为有杨式挺的关系,苏亦办理实习手续的时候并不复杂,只是让他每天早上八点过来上班即可。
甚至都不需要通过人事科走流程。
谁让杨式挺先生是省博文物工作队有名望的老同志呢。
作为省博文物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杨式挺在省博的话语权还是不小的,安排一个实习生问题不大,更不要说这个实习生还是北大的研究生了。
只是跟分管人事的科长打一个招呼,然后由人事科简单登记一下,苏亦的实习单位就正式落地。
“老杨可以啊,那么好的苗子都被你拐骗到工作队了。”人事科长打趣道。
杨式挺说,“小苏是过来实习的,九月份还是需要到学校报道的。”
可就算是这样,文物工作队来了一个北大研究生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了。
所以等苏亦正式亮相文物工作队的时候,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
省博的文物工作队成立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因为,前些年,省博文物组才拆分为保管部跟文物工作队。
从杨式挺先生从社科所抽调过来才开始组建,作为一名五十年代正儿八经的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杨式挺在工作队的影响力无容置疑。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初高中毕业的技工,以及少量的研究人员。
而且研究人员的来历,也五花八门。
主要还是来自于中大历史系的。毕竟这年头,广东高校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也就只有中大。
这种情况下,苏亦的特殊性就显示出来了。
除此之外,他的年龄也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要不是他有北大研究生的头衔,估计工作队的研究人员都以为他是杨式挺的儿子了。
向众人简单介绍苏亦后,杨式挺就让一个叫沈明的年轻职员带苏亦熟悉一下省博的环境。
杨式挺说,“你俩都是年轻人,应该会有共同话题,沈明你先带一下苏亦。”
然后又对苏亦说,让他有不懂的事情找沈明,沈明处理不了的事情,就直接来找他。
等杨式挺离开后,沈明才感慨,“杨队,对你真好。”
苏亦笑笑,“嗯,杨队挺好的!”
沈明说,“杨队平时很严厉的,鲜有见他对一个人那么温和。”
最后还感慨一句,“北大真好。”
杨式挺好不好,那式因人而异。
显然,沈明这一切都归结于北大了。
不过,他的感慨也不能算错,苏亦之所以能够让杨式挺特别对待,全都是因为北大,要不是考上北大,他怎么会有机会认识苏秉琦先生,没有苏秉琦先生,他又怎么可能认识杨式挺先生呢。
交谈之下才知道沈明刚从中大毕业,也才分配到省博没多久,难怪杨式挺会让他带着苏亦熟悉环境,估计是觉得两人的年龄差不多吧。
当然,这个差不多也是相对的杨式挺先生来说的。
就算被称为年轻人的沈明,差不多也三十了。
大苏亦一圈。
没法子,谁让他是被推荐上的大学。
高中毕业后,跟其他人一样都被耽搁了不少的岁月。
“咱们省博部门不是很多,文物工作队,嗯,我们自己喜欢称考古队,还有技术部,保管部,陈列部,行政科,总共加起来,也就是五六部门,重要跟出土文物打交道的还是咱们工作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杨队他们这些队长带队下工地,发掘结束后,有时候会在工地整理资料,有时候会回研究室,然后给出土文物排队,做记录,然后撰写发掘报告,发掘报告这个方面,我们能做的也不多,杨队说你是过来实习的,估计,未来的两三个月的时间主要还是学习如何做田野发掘吧。”
沈明一边带着苏亦在省博闲逛一边介绍着各个部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