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嶷,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感念知遇之恩、皇泽浩荡,选择临阵杀身报国而死,忠烈至极,后主为之流涕!
李撰,精通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可为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设。
郤正,遍览百家之言,善著作,舍弃妻、子随后主去洛阳,在司马昭面前维护后主。
《后汉书》是国史,不用范晔来修了,把它交给郤正一定没问题!
……………………
徐州,广陵
“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三十九岁正逢壮年的魏主曹丕身着甲胄,外披大氅,临江负手而立。
望着千里冰封,波涛汹涌的大江,发出了人面对苍天大自然时深感渺小无力的叹息。
他空有兵卒十数万,旌旗数十里,却片板不敢入江。真令人感到挫败。
曹丕后悔了。
后悔没采纳刘晔的建言。
大魏向来最头疼的事,是蜀吴两国的夹击。
而蜀国则没有这个担忧,益州的地形自带防御机制,彼辈只要稳守汉中,大魏便无机可乘。
这也是黄初二年刘备可以放心地朝吴国开刀的原因。
和大魏如出一辙,东吴的地形优势也要弱很多。因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那时孙权决定投靠自己。
当时,天下三分,有两个皇帝,和一个骠骑将军。其中,他曹丕做皇帝的国家,国号是魏;刘备做皇帝的国家,国号是汉——当然,两国都声称自己掌握有全天下的土地,只不过是因为有一些乱臣贼子的存在,所以一部分地区还被霸占着。
而在孙权所掌控的地区之上,则没有一个国家。孙权此时的职位,还是骠骑将军,与其说是汉帝封的——不如说是父王封的。
既然已经当了别人儿子,那当当别人儿子的儿子也无妨。
所以孙权便称藩于大魏,准备接受自己的任命。
孙权可以不要脸,不要名份,但曹丕是要的。因为父王曹操席卷八荒,威镇海内,当不当皇帝都无所谓,曹丕不行,他需要皇帝名号的加持。
就当了皇帝,还成天担心有人不服呢。
皇帝是天下共主,然而在那时的形势下,天下三分,因此曹丕这个皇帝其实做得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此时天下还有另一个皇帝。这种时候,孙权如果能投降,的确可以让他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大大增加。
最起码,从名义上来说,孙权归降以后,天下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益州一处了。
因此,当孙权的使者来到洛阳后,曹丕是很动心的。
朝中大多数大臣,也都倾向于接受投降。
只有一个人表示了反对――汉光武帝的正派子孙、侍中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