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山河英雄传 > 第三十章 议和

第三十章 议和

大夏肃宗七年六月,晨光中的山野,鸟鸣之声婉转清脆,太行山山风吹过来,还微微有些凉意,随着日头的升高,气温便渐渐的温暖起来。

自从前年年末,燕国官军大破太行山之后,方天化等一众大光明教精锐的逃亡,在临城一带,已经持续一年半的时间。大概从最初的疯狂中醒悟过来之后,大概是从去年七月开始,整个太行上军队战术为之一变,将局面代入了相对诡异的静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方天化、萧媚、方龙等人操纵的太行山部队,进行了几次相当出色的战术应用。

而在方天化等人逃亡的半年时间里,趁现在崔寄秋眼中的是明教众人已经被驱赶打散,也已经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整个华北平原上。直到六月十八这一天清晨,从三百多里后方阳泉传来大军粮草遭到突袭,十万大军的粮草一天一夜之间被几万暴民洗劫一空。

三天前,这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一队人影在黑暗的山间行动。丁超奔行在队伍当中,目光在黑暗中扫过周围,眼中显出草丛。石块、树木的轮廓,他心中微有焦虑,山麓的高处将至。越过那条山麓,风在吹,景物从眼前舒展开来,视野下方的平原上,一条小河从面前流向远处,随着小河,斑斑点点的灯光,蔓延开来,灯光聚集处构成了一座县城的轮廓。

“终于到了,折转这么久,崔寄秋一定想不到-----自己带领两百人转战几百里,如此大胆,敢偷袭阳泉这个后方重地!”

风吹过山野,天边露出鱼白色,微凉的白雾萦绕在空气里,县城外有人在担水,道路上,一队二三十人的商旅向城门过去,赶早集的庄稼汉,担着农作物正在进城准备售卖,守城的燕国牙将感到不一样的气息,今天好像哪里不对,商旅到达城门时,遭到盘问。

片刻之后,阳泉的城楼上,陡然有人发出一声惨叫,城门口,商旅陡然拔刀,鲜血从牙将的脖颈处溅起,喷洒在清晨的雾气里,直到这一刻他才想透是哪里不对,今天早上进城的人似乎多了许多。

六月十五日,在主力领着大燕大军在太行山兜了几个月后,一支二百人的偏师突袭燕国大军的粮草存放地阳泉,斩杀当地官府官员后同时,几十名内应趁乱放火焚烧了敌军大营,致使两千多名还没起床的守军葬身火海,之后鼓动全城百姓抢粮,太行山区历来民风彪悍,在饥饿的威胁下,全城六千多户百姓,不论老幼全都参与到抢运粮食当中,附近一二十里的百姓闻风而动,一时间阳泉四门全是拥挤的运粮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喧闹,阳泉终于安静下来,第二日凌晨阳泉县城突然燃起大火,直到崔寄秋带领骑兵赶回 之时大火还没有熄灭。所有参与抢粮的平头百姓全部遁入太行上中,像凭空消失了一般。

甚至七年六月的太行山阳泉一战,夹杂在此时南夏与燕国的巨大戏剧当中,并没有在此时引起太大范围的震动。虽然触觉灵敏者能从其中感觉到一些东西,但对比整个大局的沸腾状况,就算有人能够对这边的情况认真对待,所获得的信息也总显得微不足道。

秋末,建康朝堂扔处于一片紧张、焦虑又嘈杂的气氛当中。

燕国派来的谈判使臣,在驿馆内已驻留了一个多月,朝堂上就和谈方略扔争论不休,一部分高级官员是知到状况的,九月初当燕国和谈使臣入住建康,肃宗下发明旨,由太子柴恒正使主导对燕谈判,政事堂兵部尚书石重为副使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陆道之和吴林辅之。宫里的的那位老人终于在命运面前底下了头。太子第一次参与朝政便遇到这个决定南夏荣辱的大事当中,令的许多人有些措手不及,在主战派中,如果说王鸣之是一面打在前方的旗帜,那么后方的太子柴恒,其实才是能够确保不倒的旗手。

然而战和双方的对抗愈发的紧张。这对贾儒来说便实在让其心中难有好的预感。直到昨天深夜,燕国使臣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后,愈发把他逼上了绝路。

歌舞升平的南夏,才刚刚安定了几年,燕国派来和谈的使臣的强硬,使整个和谈情况实在无法让人感到乐观。

此时,聚在大内政事堂的,便有几个原本主和派的大臣。例如赵崇、石重等人。他们原本就颇有学问,与太子也有很深的交情,与石重算得上几百年通家之好的江南世家陆家的陆道之。不少人试图阻止这次和谈,阻拦管家的旨意,陆道之便是其中之一,当然,阻拦并没有达到效果。

“陛下此番涵义,不是真要向燕国人屈服,实在是我朝几年来连续的战争,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江北能战之兵也在前几次战之中消耗殆尽,早几日在陛下面前太子一言不发,我知道太子是为了避嫌,知道太子难做,心中也是看的清楚的------”

“父皇心意,石大人说的甚是,本王心中也是明白的。”柴恒笑着接话。

一旁的陆道之倒是哼了一声:“如此说来,诸位大人便要割让祖宗的土地换来和平?”

“割是不能割的,但将整个大夏的命运将希望寄托于江北一战,也实在是有些冒险了吧。京城北面就是长江,说句不好听的,若长江真的守不住了,就不用想后路了?”

“战事若真的不利,自然该想后路,但自古以来,兵事讲究的是破釜沉舟,战事未起,先算好了自己会败,那就真的不用打了。”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