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和袁寿大喊“放箭”,城上的士兵也听到了城下水门的动静,但十米高的城墙,再加上夜色的掩护,即便知道下方有人偷渡水门,却也无可奈何。
城墙上众兵士只能朝着水中胡乱放箭,有个屁用!
待到阎红玉带着一哨人马赶到时,双刀张已经没了踪影。
阎红玉远远地看到有两人背弓持刀立于江边,到了跟前没仔细辩认就跳下马,冲着其中一个单腿下拜:“侯将军在上,末将金山卫前所百户阎红玉拜见。”
“三弟,你这是做什么?”
“啊?怎么是你,二哥?啊,大哥也在这里”阎红玉听到黑夜中高希的声音,才知道是两位结义兄长。
“我正要问你呢,你怎么会到这里来的?”高希也诧异。
“有兵士来报,说有一名猛将,一路大喊‘金山卫指挥司同知侯端在此’,我们副千户大人就命我赶来了!”
“哈哈,是我的疑兵之计,侯将军此时怎么会在这里!”高希笑道。
“我来追你的路上,城里军民已经在传,说侯将军神兵天降,单枪匹马,杀得贼人仓惶逃散,不想原来是二弟啊!”袁寿说道。
“唉,无奈那伙强盗从这水门溜走了!”
天渐亮。
城内着火处甚多,但只有城中心一带的火势较大,军民奋力救火,天亮时分火势才被扑灭。不少商铺损失惨重,铺面被烧得惨不忍睹,还有正在睡梦中的伙计人等,被大火活活烧死。
那些离袁宅较远的民宅,被标了暗记的人家,有的被抢去不少财宝,有的因为抵抗不从,也有被害了性命的。
反倒是袁家所在的附近区域,被高希扔了火把的那几条街,也引发了一些火灾,成功吸引了官兵的注意,及时来救。
火救下了,几乎没有人家被强盗害了性命,总体上财产损失也不大。这估计和部分盗贼集中兵力强攻袁宅也有关系。
高希和袁寿牵着马,终于回到了袁宅。
俩人进了院子,平安最先看到高希,激动地大叫:“少爷,你,你,你总算回来了!”
他又冲院里大叫,“两位少爷回来了!两位少爷回来了!”
院里的仆妇、家丁人等听到喊声,陆续出来,聚在院子里。
高希看到袁母、袁纨、平安都无事,长舒了一口气。
袁寿也是一样,看到母亲和胞妹安好,悬了一夜心才安定下来。
劫后余生,虽说没有伤亡,也没有什么财产损失,但众人一想到昨晚和那些拼命想冲进来的强盗拼斗,那种生死一线的感觉,现在越想越后怕,不少仆妇,甚至一些家丁都轻声呜咽起来。
“寿儿,昨晚若没有希哥儿在此唉真能把人吓死。这家里的人啊都难保了。”袁母也啜泣起来。
高希向袁母施了一礼,然后又回身向袁寿深施一礼:“大哥,昨夜多谢你的救命之恩!”
“救命之恩?”袁寿有些纳闷。
“对啊,昨晚在小官港,如果不是你及时射出三箭,我现在早去见阎王了。”
“三箭?我只射了一箭”
“好了,好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袁母见兄弟两人一起击退贼人,关系更近一步,更加高兴,也不再啜泣了。
高希也不再理会袁寿的疑问。他走到袁纨跟前,也深施一礼说道:“小妹平时看似弱质女流,不想昨夜方显巾帼本色。”
然后,他又略向前靠了靠,小声调侃道:“离红线女不远了,加油!”
袁纨见高希当着众人,也敢表现得如此亲昵,顿时羞红了脸:“二哥说笑了。”
“啊呀,二哥,你受伤了。”袁纨突然看着高希惊叫起来。
大家一看,这才注意到高希的那身青布衫裤早就被割破多处,手臂和大腿处有好几处刀伤。可能时间太久了,流出来的血已经凝固。
高希自己一晚上精神高度紧张,又是射箭、又是放火、又是策马狂奔、又是冲撞追赶强盗,他都没注意到自己受了伤。
还好都是些皮外伤,伤势也不重,只是现在他感觉有些痛。
高希上了药,又嘱咐平安去沈宅向沈度告假,这才觉得疲惫不堪,连那身破烂衫裤也没来得及脱,就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小官镇被一伙强盗夜袭的事儿,立即由小官镇向四乡八村快速扩散。
松江前所副千户李毅,半夜被阎红玉派来的小校惊醒,才知道城里出了大事。折腾了一晚,前所负责的四门守卫没出事。
此时他已经写好了呈状(明朝都司卫所系统由下向上报告情况的公文),快马加鞭送往驻扎在松江府城内的金山卫松江守御中所,金山卫指挥使西贵在那里办公。
从金山卫卫城小官镇到松江府城内的守御中所,大约八十里地。送信的小校不敢停留,中途在驿站连换了两次马,只用了约半个时辰,就将紧急呈状送到了西贵的案头。
自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大量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就丢了饭碗。迫于生计,有些人就成了海盗。他们和方国珍、张士诚等不肯归附的余党残部,以及倭寇相勾结,不时侵扰大明国沿岸省份。
永乐皇帝上台后,大力推行朝贡贸易。为保海路通畅安全,郑和下西洋时,顺便也狠狠地清理了一下海盗问题。
最出名一次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捉住了困扰大明多年的海盗头子陈祖义,押回应天府,然后枭首示众。
自此,东南沿海的海上盗患缓解了许多。近年来,直接进入沿海城镇打劫的事件,也少了许多。
作为金山卫第一把手,西贵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海盗敢冲到他的地盘上来打劫,打劫的地方还是金山卫的卫城。
现在卫城里还驻扎着金山卫左、右、前、后四个千户所,下辖约四十个百户所。
更气人的是,这帮海盗烧杀抢夺之后,居然让打劫的海盗头子逃走了。左右前后四个所的千户,还有那些百户,都干什么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