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带着余怀恩和陈三前往御书房之时,雁门关外,战事早已落幕,灯火却依然通明,遍布雁门关外三十里的缓冲地带,并且一直延伸到天狼境内百余里。
这一百多里的地界上,漫山遍野的,除了兵,还是兵。
活着的兵,战死的兵。
战死的兵自不待言,活着的兵中,荷枪持械、斗志昂扬的,自然是从雁门杀出的大楚宁远边军。
而更多的兵,则是垂头丧气、被大楚宁远边军杀得丢盔弃甲、纷纷弃械投降的七国联军。
十一月十三日,七国联军以百万之众,兵犯大楚。大楚宁远守军于雁门迎敌,首战告捷。
十一月十四日,大楚宁远侯杨延平伤愈复出,双方休战一日,七国联军于战场收尸。
十一月十五日,双方再战雁门,大楚宁远边军出关迎敌,一战击溃百万联军。
这是流传于后世的关于这场战争的官方记载,简短而且明了。
但是,对于一场这样的传世之战,无论是各国的军方也好,又或者是民间也罢,显然不会满足于如此简单的记载。
于是,战后的许多年,人们一直在用尽一切办法搜集关于此战的详细资料。其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领兵之人,自然是希望能够从这场战争中汲取可以借鉴的作战经验。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平民百姓,则希望能够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是,直到很多年后,尽管逐渐拼凑出这场战争的许多细节,但是,人们依然觉得,并未真正了解这场战争的全貌。
而以下,就是一些当年曾经亲历这场战争的军人们的口述。
“没什么好说的。当年老子是骑兵,本该冲锋在最前线,打最硬的仗,啃最难啃的骨头。但是,当老子带着兄弟们跟着大部队冲出去的时候,敌人已经全部乱了套软了脚。老子的战刀还没举起来,他娘的他们就直接投降了。老子和兄弟们俘虏倒是抓了一大堆,就是没正经砍过几个敌人。“这位当年的骑兵小校每次说起这场战争,都为自己没能真正打上仗而愤愤不平。
“老子后悔啊!当年入伍选拔骑兵的时候,要不是老子怂了一下,也能捞个骑兵当当,在第二拨就可以冲出去了。结果倒好,老子做了滚刀手,最后一拨才出战。“这是当年的一位滚刀手。
“我听说当年那一战,所有出战的将士都抓了很多俘虏,都立了战功啊!“听这位滚刀手抱怨的人说道。
“屁!那能叫抓俘虏吗?那他娘的就是赶鸭子!等到老子们出战的时候,敌人已经完全怂了。老子和兄弟们跟着老大就是他娘的在赶鸭子,一人赶一群。这样的战功,老子自己捞得都寒碜!“这位滚刀手愈发郁闷。
“你说啥?杀敌?杀个鸟的敌!老子跟着兄弟们扛着长枪跑了十几里地,累出个鸟来,连一个拿兵器的狼崽子都没见着!尽是他娘的举手跪地的俘虏了!”这是当年的一位长枪手。
“我啊!我倒是看见一群拿刀拿枪的敌人了。但是,等我跟兄弟们冲到跟前,那些狼崽子一看我们是骑兵,直接就把家伙给扔了。”这也是一位当年的骑兵,说起那一仗,也很是不爽。
从所有当年曾经参与此战的宁远将士的叙述中,人们发现,每个人的叙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所有这些将士都在抱怨,他们当年没能真正地杀敌,更没能痛痛快快地杀敌。
“上百万联军呢!你们都没杀敌,他们怎么就败了?”于是,很多人这样问。
“我们是没杀敌,但是有人杀敌啊!”将士们这么回答。
“杀敌的是谁?最先冲出去的那支队伍?”对于这场战事,所有人都知道,最先冲出去的,是一支骑兵。
“是啊!杀敌的是他们。等到我们冲出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把敌人的胆都杀破了。”提起这支队伍,所有被问到的将士脸上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他们能有多少人啊?我听说好像不足一万吧?那么多联军,就是站在那儿给他们砍,他们的手也砍软了吧?”曾经有一群好事者凑在一张酒桌前,这样问一位曾经亲历此战的边军。
“你懂个球!当年老子可是站在城头上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支队伍,那些兄弟,啧啧!”那边军道。
“那支队伍怎么了?快说说啊!”
“嘿!砍瓜切菜,懂不?那些兄弟们干的,就是这样的活儿!”
“不能吧?狼崽子们也不是吃素的啊,怎么可能就变成了砍瓜切菜呢?”
“狼崽子们当然不是吃素的。但是,在那支队伍面前,他们就是瓜,就是菜!”
“你这还是没说清楚啊!“听者愈发好奇了。
“你哪儿那么多废话?“这边军有些不耐烦了。
“来,老哥,详细说说,详细说说!掌柜的,再给上两坛酒,切几盘酱牛肉!“听者开始喊着加酒加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