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殿元自责自己没有什么给儿媳妇熬口热汤喝。
父女俩相视,都想到了那只猫。
于是,猫就被做成了汤。
在这个情节中,星星把书本一页页地撕下,投进了熊熊大火中,烧掉了书本,连同自己的文化知识也一同烧掉了,在生死关头,知识文化不过就是远在天边的星星,没有实质价值。
倒不是说知识无用,这个情节只是在特意烘托这场灾难的严重性,使得人在极度的饥饿中,精神也无法再考别的任何东西去支撑了。
星星最后也喝了猫汤。
最真爱的东西都守不住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既然没有了意义,这样的身体,这样的灵魂,不过就是行尸走肉罢了。
可是,若这具身体还能换来为家人保命的吃食,也是好的,算是物尽其用了!
所以,最后,星星卖了自己,换来了四升小米。
在卖的过程中,本来人家没看中她,看上的是花枝,星星却一下子掀掉了斗篷的帽子,露出了自己俊秀的脸庞,还说自己能识字,上过学,这无疑让人刮目相看,很快就被买走。
故事到这里,按说对星星的塑造已是很深刻了,但编剧并没有放过星星,停止贬损。
吃饱了饭的星星,伺候一个跟自己父亲差不多的男人,却因为吃得太饱,蹲不下去,尴尬难堪,尊严尽失。
往昔的千金小姐,上过洋学堂的富家小姐,一下子沦为伺候人的花楼女子,成为这俗世中,只为吃饱穿暖这类事忙碌的胭脂俗粉。
刘振芸的小说,萧飞也看过,故事的最后交代了星星的结局,战争结束后,星星曾寄钱给父亲,却从未回家过,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她无法面对往昔的自己,愧对自己曾经高傲的灵魂。
在苦难面前,她选择了退缩和妥协,卖了自己,换来家人和自己的安康,这是她敢于牺牲的品质,是她的认知,促使她必须要这样做。
她选择了孝道,却需要牺牲自己的尊严。
等到情势好了,她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种悲哀的人生,她无法面对,更不会再像无事人一般回到自己的家乡,面对曾经的往昔而无动于衷,平静的生活下去,唯有在一个别人都不了解她过往的清平世界中,了此残生。
原着中还交代了花枝的命运,16年后,花枝与儿子团聚,一个俗世中,只为吃饱穿暖的女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灵魂的女子呢?
她们在这纷乱尘世中,都有着要守护和坚持的东西。
为此,哪怕要牺牲自己作为代价,也甘之如饴,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深刻影响所致。
萧飞之前帮着佟筱娅分析人物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星星这个角色,如果编剧能在这个人物身上多加写笔墨,或者,将整个故事的侧重点,从单纯的突显解放前的那场大灾,民族苦难的大命题上,转变到小群体的身上,或许这个故事的立意都能高出不少。
比如,这场大灾下的普通女人们,花枝,还有星星,她们在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往往宁愿牺牲自己,敢于牺牲自己,来换取亲人的安宁。
如果真的能像萧飞想的那样,这就不再单纯的是一部灾难片了,抓住了重点之后,说不定真的能拍出一部讴歌女性高尚品质的佳作。
只可惜,萧飞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人家要拍什么故事,想怎么拍,萧飞管不着。
只是可惜了星星这个人物,也苦了他的媳妇儿,辛辛苦苦的要在剧组摸爬滚打,饱受风吹日晒半年的时间,结果,原本应该特别丰满的一个人物被写得干巴巴的,看着就是一个矫情、任性的大小姐。
最后拿自己换了家人们活命的粮食,在剧本里也只写出了,她在面临绝境时的自暴自弃。
可以说,拍这部电影,佟筱娅除了能让自己的演艺生涯履历丰富一点儿,其他的好处什么都没有。
故事的侧重点都在范殿元、李培基,甚至是凯申君的身上,女性角色的笔墨也更多的给了花枝,谁让人家是冯裤子的媳妇儿呢。
没有好处白受罪,萧飞都替佟筱娅感到郁闷。
等有机会了,非得自己攒一个组,请来明星大腕儿,就捧佟筱娅一个人。
俩人待了一会儿,佟筱娅就被叫去拍戏了,因为是群戏,有好几个远景镜头,萧飞也不能离得太近了,只能跟在冯裤子的后面,通过监视器来关注佟筱娅的表现。
别看萧飞不是专业的,可好歹也演过一部戏的大男主,对表演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的,总体上来说,佟筱娅演的还算不错,可就是没有足够突显人物性格的独角戏,让这个人物始终立不起来。
给冯裤子提意见,要求给佟筱娅加戏?
别看玩笑了。
冯裤子对他客气,那是因为有萧佳洁的面子,他要是大模大样的提要求,那就叫不知好歹了。
“休息,休息,剧务,放饭,抓紧时间吃饭,休息四十分钟。”
时间到了中午,萧飞连着看了两个多小时,拍的就是一大帮人走来走去,走老走去,一会儿灾民走,一会儿当兵的走,一会儿当兵的变成了灾民继续走。
随着冯裤子的一声喊,上千号群演顿时做鸟兽散,各自找到自家的群头去领饭,这大概是他们一天当中最轻松的时刻了。
“走,我给你做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