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那个世界的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
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宋朝军队极度缺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更是能达到人均三匹。
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完全可以凭借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迅速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
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与北方民族的骑兵不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于骑射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
一切都是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
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
在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仅仅通过战场上缴获的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 不难看出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
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人们常说弱宋弱宋,其实宋军战斗力并不是很差,之所以名声不好,一是前有大唐盛世,二是上层非常软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是战略也是以守为主,因此自然不重视骑兵的政策。
北宋其实还有拥有相当数量的马产地的,神宗朝变法,很快就聚集了大量马匹,但后来五路攻西夏以失败告终,所谓的大量骑兵也就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战绩。
南宋以后,作战区域多在江淮流域,运用骑兵的积极性就更不高了。加上此时西北、河北的马产地基本丧失,想弄到马就更难了。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
宋军不懂得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反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 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宋军守城,确实是极为强韧的,对比被蒙古帝国灭亡的各国,宋军的抵抗持续之久,给蒙古军造成的损失之大,因为有优秀的步兵武器。
熟读历史的狄青早已窥破宋军编制的漏洞,这些年来一直明里暗里联络马商,从大理,吐蕃,西夏,甚至辽国那里走私马匹。在楚门的运作下,对方甚至都不知道买家是谁,马匹去了何方。
在重金铺垫,精心训练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江宁大营诞生,任谁也无法想到一个小小的江宁府兵大营里竟然藏着一支精锐的骑兵。这就是狄青有恃无恐的底气,相信这个王牌武器必然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神驹营,这是狄青心血来潮取的名字,八千精骑,配备了最好的改良弩箭,最高可以三连发,由韩蕲亲自开发,他拍着胸脯保证这弩箭可以远射三百米而不减其威势。
能做到这些光凭江宁军那少的可怜的军费当然是不够的,且不说冗官层层克扣,单看大宋造箭局的手艺就足够令人担忧。
这支队伍对于狄青接下来的部署意义非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否在江南迅速站稳脚跟,稳住局势就全靠这支军队了。同样这支军队也是狄青第一军队改革的第一步,那位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对于穿越到异世宋朝的狄青而言,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才能保护身后的人,是那万家灯火,又或者是那登高远眺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