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可能?!如果在事故还原中,雷振能驾机返航并安全落地,却不做,而且还是在管制员给了返航指令后,拒绝执行管制指令,转水上迫降...这哪怕迫降成功,他也要被终身禁飞的啊!你是想最后做一个雷振的悲剧吗?这样没什么意义啊,雷振的立意有前面那么多铺垫,到这里观众对他不说喜爱,但绝对不会很反感了,没必要牺牲这个角色啊!”
“不是,徐教员你听我说。这段情节最大的反转就在这个事故还原上,调查组的事故还原是提前知道了鸟击,并伴有双发熄火。所以他们是从双发停车的瞬间,就执行了返航程序。但如果在空中呢?从雷振的角度出发去想这个问题呢?”
“嘶~懂了,懂了!雷振提前根本就不知道会遭遇这个事故。他会检查发动机状况,首先确定是否是真的完全丧失推力,甚至他还要尝试重启发动机,其次他还要再计算航路距离...你想说的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耽误后,再返航备降场,就绝对落不下去了!所以他选择水上迫降,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徐教员连连点点头,非常认可林毅这个建议。这个反转简直太绝了!
“对!就是这样,首先局方调查组对雷振的指控,可以在结尾继续塑造一个很大的戏剧冲突。这时候,就是局方变成反派了,他们指责雷振,甚至要将他终身禁飞,有了前面的铺垫,观众们这时候对雷振应该是心疼,是不解..”
“他明明成功的挽救了飞机上,上百人的性命,却要受到终身禁飞的处罚。调动观众的愤慨,拍点在面临指控时,雷振的颓废样子,再拍点外人的指责,局方的指控,总之那段时间把雷振打压得越惨越好,雷振越惨,越能调动观众的情绪,最后反转...”
“机器、计算机,固然便利。但永远不能忽略人的因素,雷振他是机长没错,但他首先是一个人。遇到特情时,他会懵逼,会害怕,会忐忑,他不是一个计算机,能在输入变量后,瞬间计算出结果并执行。而且这里的所谓反派,就是局方调查组,调查得越细致,指控越严厉,处罚越狠,反而越是能体现出民航局对安全运行的重视!”
“不会因为你的结果是救了人,就对你的操作过程视而不见。哪怕结果是好的,但只要你没有按照运行安全规范去操作,不听管制员指令,照样会将这个飞行员从民航系统里除名!”
林毅的话音还没落下呢,徐教员已经起身冲出了模拟驾驶舱。一句“我去找陈导”的声音,从舱门外传来,弄得林毅哭笑不得。
至于反应这么大吗?
至于!
“什么?这是林毅提出来的?”
“对,陈导!我强烈建议,就照林毅设计的这么拍!就这一小段的来回反转,拍电影都够了!虽然我不懂拍戏,他说的什么戏剧张力什么的,我也不懂。但如果我是观众,不了解全貌的时候,我会被吸引住,迫切得想知道雷振最后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徐教员兴奋地连连挥手,最后更是激动地双手一拍:
“尤其是最后这个立意的拔高,看似凸显了雷振,但其实那个反派调查组也是对咱们整个民航系统,不,是对全世界民航人的称赞。航空器为什么是世界上事故率最小的交通工具?设计、制造、验收、维护、保养到飞行执行,各个环节的背后,都有这段戏里调查组那种,看似冷血无情的法条在,正是这些条款勾勒出了一道道安全的红线,这才保证了民航运行的超低事故率!”
“徐教员,您先冷静一点。我没有反对这么改,我也觉得这么拍更好。我现在只是在想,如果这么改的话,那后面的大结局这段,就完全是凸显雷振这个人了,其他角色基本都没有什么戏份。我在顾虑,主角林灿的戏,怎么往里加?他加进去好像做不了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