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当年卖柿子的时候,和爹分开卖。”见吴昊对柿子感兴趣,徐从也回忆起了过往,“我年岁轻,一个人卖柿子好卖些,先生太太们都会同情我的,柿子也不贵,一文钱两个。我就蹲在弘文学堂的门口……”
“那少爷呢?少爷也是在弘文学堂吗?”
吴昊首次提及了“少爷”。
回忆过往的时候,老爷子总会说起少爷。
他对少爷好奇了起来。
“是啊,他远远看到了我,我也远远的看到了他。他穿着长衫,带着西洋礼帽。我记得很清楚,他衫子是藏青色的,帽子是纯白的,比羊毛还要白的多。”
“人潮中,他和同窗交谈着,错开了我……”
“我记得,他的眼睛看向我时,很复杂很复杂。”
……
弘文学堂是在县城孔庙旁开设的。学堂起初是县学,只教授有功名的生员(秀才)。后来,科举取消了。弘文学堂也开始招收起了普通人。
孔庙街的建筑,与县城大部分地方差异很大。很好辨认。路口处,就有一行行白色的木制白色牌坊,悬在头顶。上书“进士”二字。牌坊嵌着鲤鱼化龙、仙鹤呈祥的吉祥图案。是进士牌坊无疑。
走进路口,两行二层的楼阁建筑,古香古色。
他来的挺早,大概在卯时四刻,所以有陆陆续续穿着长衫,手提竹编提篮书包,亦或是背着布制单肩手包的学堂学生,赶着上学。
弘文学堂白墙黛瓦,石板铺地。
刷着桐油的大门敞开。
门口对街处已有不少摊贩摆摊。有卖壮馍、卖鸡蛋烙饼、卖羊肉烩面、卖胡辣汤的。各式各样,不一而是,极为繁荣。
徐二愣子对卖柿子经验不少。
他蹲在路边,撇开放置在橙皮柿子上的夏衣,就大声的吆喝了起来,“卖柿子哩,一文钱两个柿子,又甜又脆的柿子哩。”
吆喝声混杂在喧闹的街市中。
并不突出。
时不时有心善的学生、先生、太太停下脚步,看到这半大的小伙,起了些许的怜悯之心,再加之价钱合适,买了两个柿子尝尝鲜。
新鲜的菜蔬在冬季,亦是极为稀奇的物事。
人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纷攘。
提着单肩书包的徐书文和同窗谈笑风声,他路过了学堂的门口,“你好,我买十文钱的柿子。”
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徐二愣子抬起了脑袋,他双手提起,而又不安的放在了腰间,在背衣上抹了一下双手,偷偷揩干净,然后捧起一把柿子,递了过去,“少爷,自家的柿子,你拿去吃吧,不要钱。”
换做是乡野,他断不会如此拘谨。
可在少爷的同伴面前,他莫名的想躲在人群中,不被认出来,光鲜亮丽的人群中,应该不会在乎他这一个小小的货郎。
“徐从,在外面,你就不必叫我少爷了。”
徐书文掏出一个铜元,当十文的铜元,放在了徐二愣子柳筐里的夏衣上面,然后对同窗笑道:“今天我就请你们吃柿子,元初兄,下次,就轮到你请了,我要吃好的,羊肉烩面。”
“你看,你要是不收钱,元初兄他又怎么好意思下次请我。你可以请我吃,却不能请他们。”
他回头,补了一句。
一行人挑了七八个橙皮柿子,走了。
徐从握着当十文的铜元,怔怔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