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跟谁换?
大家日子都不宽裕,不可能都败家似的每天净吃白面细粮了。
剧里秦淮茹一家一直都是棒子面窝窝头,说明是有门路的。
什么门路?
当然是前文提到过顿顿吃大白馒头的许大茂、娄晓娥一家了,主要是娄晓娥。
当年,院里老少爷们嫂子们听说许大茂谈了娄半城的闺女,可别提多高兴了,那是全院齐心协力帮着许大茂把娄晓娥娶进门。
但凡有人,不管生人熟人,打听许大茂一家的为人情况,没有不说好的,个个夸的那个呱呱叫,这里头自然也少不了赵秀英的功劳。
跟后面傻柱娶媳妇,院里人净干些拖后腿的龌龊事了,可是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两级反转?
那是因为许大茂把娄晓娥娶进门,全院可都能跟着沾光的。
远亲不如近邻,这话不是开玩笑的,远亲再好,隔得老远,有便宜也占不到啊。
娄半城的闺女,随意露根腿毛都比大家伙的大腿粗啊。
傻柱成亲了,对大家有什么好处?
没有吧!
院里的多数人就不操这个心了,本着不会积极伤害、但也不会主动促成的原则,不掺和,老江家就属于这一派系。
少数人如许大茂、阎埠贵、秦淮茹这些,那更是恨不得何雨柱一辈子单着才好呢。
也不知道阎埠贵跟何雨柱哪来的深仇大恨?
搞笑的是,何雨柱还压根不知道自己惹着他三大爷了,还屁颠屁颠地又是递好话,又是送大礼,结果阎老西甩都没甩他。
抛开三大爷阎埠贵这个人是好是坏,我们单看他的行事,就会发现阎埠贵就是一个吴用式的人物,惯会背后耍阴招,但轮到自己上场了,又退缩了。
能让阎埠贵亲自下场跟何雨柱打擂台,这说明俩人中间真的有故事。
只能说傻柱不愧是傻柱,得罪人狠了还不自知,真的是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娄晓娥进门后,也不负众望,院里谁家来换粮票,她都接,还是按一斤细粮票兑换一斤半的粗粮票。
由此,也成了四合院里的第二个傻子--傻娥,第一个当然是何雨柱同志了。
要知道,哪怕去了鸽子市,也不可能按这个价位换到粗粮的,而且还不一定能换到。
鸽子市里各行各业的都有,主要也不是贩卖粮食的,有几个长期倒腾粮票的贩子也都买卖粗票。
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能进鸽子市的,多半都是走正规渠道没有嘛门路的,票贩子贩来细票卖不出去,可就砸自己手里了。
市场上倒有些散客在卖细票,也是卖的多,成的少,真要生意好做,也轮不到他们。
再一个说,能吃上细粮的人多少都有些门路,也不至于来鸽子市当苦力蹲守。
由此可知,娄晓娥的受欢迎程度,哪怕院里最阴阳人的贾张氏,也不会当面说娄晓娥的怪话。
当然,背地里肯定少不了的,就凭她自家吃好吃的不给老贾家分,这在贾张氏看来,就是天大的罪过。
其他人也多半如此,每天许家白面馒头净馋人了,谁受得了。
时间长了,众人只会忘记娄晓娥的好处,净念着她的坏处了。
娄晓娥娄傻子的名声就是这么传出去的。
看看作为院里明面上工资最高的易中海是怎么做的,还不是跟大家一样吃棒子面。
但是,每个月99块工资,养活两人,家里又没孩子,不趁着年轻好好享受,留着钱干嘛呀?
还顿顿棒子面,谁信啊?
有一次,赵秀英赶饭点去易中海家,看到一大妈正在做宫廷御宴的大菜--白片肉呢,还是正宗的御厨做法,跟砂锅居的不一样。
怎么做呢,就是用猪肉切成长条薄片,直接放进滚沸的热水里煮,什么调味品也不用加,等吃的时候,再用蘸料调味。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当然是因为白片肉味道小啊,你要是用肥肉炼荤油或者炒菜,满院子的人都知道了。
当时赵秀英可尴尬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
赵太后带着御用小宫女起驾去了许府,江大军却在琢磨一件事跟一个人。
他作为一个后世人,更习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娄晓娥为什么要换这么多粮票?
换回之后有什么好处?
不换有什么坏处?
如果只是有钱,想做好事、图名声的话,完全可以按一斤细粮兑一斤粗粮,还能减轻些损失。
但她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傻似的,非要一斤细粮兑一斤半粗粮。
而且娄晓娥也不像花钱邀名的人,除了换粮票跟偶尔去老太太家串门,也没见做什么好事,当然也没做什么恶事。
比如老贾家一家子的苦难,但凡娄晓娥想帮一把,不要太容易,但她就是跟普通家庭主妇一样,隐身了。
捐助的事情都推给许大茂,邻居给多少,她家就给多少,毕竟,明面上她还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的,许大茂工资也不高。
但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是你说自己家里没钱就没钱了。
也就许大茂心眼多、脸皮厚,院里出钱的事情从来都是按照他的工资收入给的,换个人来,比如何雨柱,早就扛不住了。
都说豪门的媳妇不好当,豪门的女婿就好当了?
那娄晓娥吃饱了撑得,换那么多细票。
按全院100口人,每人每月用30斤粮计算,娄晓娥每月手里都攥着上千斤的细粮票。
光凭娄晓娥、许大茂她们两口子放开了吃,都够吃一年多了。
这还是娄晓娥一个月的额度,她还每月都兑,粮票又不是黄金,存起来还能保值,粮票过期就是废纸了。
既不是做好事图名,也不是自己吃,那就说明娄晓娥手上有一个流通渠道,能把这些细粮票兑出去。
只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娄世勋的闺女是天生的做生意好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娄晓娥每月收上来的粮票不兑出去,就乐意自己留着当废纸。
一斤细票兑换一斤半的粗票,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为了渠道的安全稳定,多兑出去的粮食更像是封口费,去买全院里人帮忙保密。
难怪后来娄晓娥能一个人经营一家大酒店,除了后来在香江上大学的学习外,从小娄世勋的潜移默化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再联系一下,许大茂跟娄晓娥离婚前名声还是不错的,离婚之后许大茂就成了人嫌狗厌臭大街了。
这是娄晓娥傻,还是许大茂傻呢?
娄晓娥听到院里的人对她傻娥的称呼,只怕会一笑置之。
毕竟都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犯不着生气。
何况一个资本家的闺女,被人称为傻子,完美融入了错综复杂的四合院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江大军上学的东区五中,贫农出身的学生,可从来都跟富农出身的学生,隔的远远的,断没有打成一片的道理。
可惜,这种生意,一般人做不来,除了本钱之外,还要有个像娄晓娥那样的‘好出身’。
至于这些细粮票最终会流入哪里,江大军心里也大概有数了。
现在有钱、却没有关系门路弄到粮食的人,除了那些大前朝滞留大陆的的遗老遗少,就是前朝的军阀官员们。
他们这些人都是享受惯了的,又不愿离开故土、客死他乡,只能花高价买粮了。
四合院里的众人未必就不知道娄晓娥在外面捣腾,比如聋老太、易中海那些人,娄晓娥就瞒不过。
但是,一来他们跟江大军一样,没那么大能耐自己做,只能眼巴巴看着;二来毕竟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接受了娄晓娥的好处,就是把自己跟她绑一块了。
哎,要是没有运动,娄家一直强势,凭娄晓娥的手段,她跟许大茂未必就不能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