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建安元年(196),更是两面开花。
趁着刘备新上任徐州牧,人心未定,根基不稳,袁术大军北上发动突袭,又得徐州两郡。
同时间,南面对着江东等地亦是一路势如破竹,连战告捷,又通过各种手段,彻底平定了江东当地的各方豪强。
建安二年时的称帝,虽然是其人生中最大的败笔,若代入袁术本人,其实并非毫无缘由,更有些当其时。
外者,最大的两个强敌陷入困顿,而自家却是如日中天,此时建国“仲家”,失败之后,自是被堪称骄纵轻狂,愚蠢不堪。
但若是成功了呢?
那便是率先抢得大势,为天下先。
(袁术一直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仲者第二的意思,尧舜禹,舜在第二位,其意指舜帝后裔所建立的国家。)
内者,其实是袁术称帝最大的考量与原因。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因为一个人。
小霸王,孙策。
要知道,从汉末诸侯讨伐董卓,一直到曹操官渡之战拥有王者气象前,诸侯间的所有混战,其实基本都是袁氏兄弟各自代表的两个利益集团的争斗。
曹操和袁绍的翻脸,袁术集团彻底分崩离析,这固然让袁术喜出望外,却也同时暗生警惕。
自家人知自家事,袁术集团其实同样也很松散。
那么,会不会也冒出个“曹操”来呢?
公路君目光溜溜一转,便目光锁定了某处。
还真有啊!
此时以孙策为代表的孙氏势力,已经有些强到无法制衡,甚至威胁到自家带头大哥的地步了。
更令袁术头疼的是,孙策还是自己最能打的小弟。
这便陷入了一个两难之境地。
若是趁袁绍曹操内斗时,大肆对外扩张,孙策继续打继续赢,声望势力便会继续变强,若是不派孙策...
原本的历史上,袁术真这么做了,结果他发现...
手下除了孙策,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时的袁术彻底没办法了,既然没法对外,那便只能对内了。
若是坐视孙策继续发展,孙家势力愈发强盛,无论是彻底散伙,还是另立山头,都是袁术无法接受的。
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古往今来,因利益而结盟的特点大抵相同。
外部威胁大的时候就团结在一起,外部威胁小的时候就趋向于分裂。
所以某种意义上,袁术的称帝,也是有着政治意图的。
他希望盟友变成小弟,更希望把主客变成君臣!
在外敌最疲弱的时候,选择僣号称帝,其实就是逼孙策表态:
你如果接受我称帝,那以后我是君你是臣,你若敢犯上,先失了名分大义,不占优势。
如果你不接受,那么这个钉子就趁早拔除!
以当时袁术手上的其他各路人马加起来,无论压制其表态,还是彻底打败孙家,其实是有底气和资本的。
如果孙策当真造反,袁术又能成功平反...
那么就如曹操灭张邈一般,虽然伤筋动骨难免,但是整个势力却形成了健康良性的集权。
结果...
袁术刚一僣号,孙策便率先于江东自立;
狗东西,你还真反老子啊!
在袁术勃然大怒时,却是噩耗频频,又是吕布翻脸,又是曹操号召天下共击,随后...
更是流年不利,淮南又出现了旱灾...
这一连串的打击,仿佛是上天昭示,他瞬间从宠儿变成了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