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无端等人暗中将粮价给抬起来,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无论是抢也好,从别处挪用也罢,西北粮市上有一部分米粮并不是私人粮商,而是属于朝廷的。张大将军到任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叫各级官员,严控粮价,哪个要是胆敢私自抬价屯粮,便按律处斩。
张大将军一心为民,哪怕背上“劫道将军”的污名,也依然死守在黄虎岭。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心为民的。
普庆时,官家粮从朝廷到百姓手上,要经过不少人,比如运送官家粮的,叫做槽官,还需要粮仓一个主簿,每日核对保管,通常是由当地地方官兼任,如何定价,如何掌控,都有朝廷——也就是张大将军统一下令,不得违背。
然而上有令,下……自然可以不行。
西北虽不是块肥肉,然而黄豆里,也还能挤出几滴油来的。官家粮主簿用来对付张之贤的办法非常简单——往粮食里掺东西,最外层看不出,抓一把,里面却掺了沙子和碎石等物,掺多少也有讲究,市面上私商们的粮价抬多少,他们便掺多少,横竖从谁那里也讨不到便宜。
这些事张之贤并不知道,他原本不是干这个的,没有这样细的心思和经验,他的同袍邹燕来正在淮州和红巾军掐得两眼发红,他的前辈颜大人泥菩萨过江,鞭长莫及,他的属下更没有人会提点他——所谓官官相护,每个人都拿着自己那份好处,谁去砸谁的饭碗呢?
夏端方散布谣言,在城中各处雇车,不停地派人四处打听大商户们临时粮仓租赁……总之是上蹿下跳,连他自己都险些信以为真。这像是给那些个满身肥肉、动一动浑身流油的大人们发出了一个非常诱惑的信号——自古苍蝇追着皮飞,只要这个屁放得又臭又响,不担心他们不上钩。
他有时候也在想一件事,并且自觉非常有道理。
造反是一件多难的事?
风起于青萍之末,唯有朝代更迭时,英雄才不问出处,这些人不过田舍郎、屠狗辈,朝中却有一辈又一辈文成武德的大儒大将军,个个文采斐然、风流倜傥,要本事有本事,要能耐有能耐。
凭什么能赢他们呢?
夏端方一开始认为,是朝中打根上腐朽了,他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后来,他知道了颜甄,知道了邹燕来,亲自和众多普庆的将军、甚至教宗中人交过手,才发现其实他们其实是很有种的。便是他们的自己人施无端,也算是“出身显赫”——玄宗前掌门关门弟子,若是道祖不死,施无端的屁股坐在哪一条板凳上,还十分有待商榷。
现在,夏端方明白了。因为每个造反的人,心里都有一股愤怒,那不是振臂一呼、仰天长啸的愤怒,而是经年日久,压抑在骨血里的,这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伸出一只手,勾住自己同伴的身体,一同出生入死。
而对手中,虽然人才辈出,却每个人才都在拆别人的台。
到了十一月,施无端派人告诉夏端方,差不多可以动手了——砖头已经高高举起,就等着狠狠砸下。
十一月十五,官家粮主簿们惊恐地发现,那些私商各个像是疯了一样,大批量地出售米粮,前一段时间四起的谣言不攻自破,可谣言破了,被疯狂的囤粮造成的居高不下的粮价却没有破。
粮价已经到了一个顶峰,西北本就冷得早,此时更已经是深冬了,商户们仿佛联合好了,昭告周遭,控诉官家粮掺沙带石,罔顾百姓生死,私商联合将粮售出,要将大集撑上三日,好叫大家过冬。
这个账是这样算的——在施无端他们潜进来之前,单看龙驹粮市,米价乃是一两四钱一石,他们自买自卖在中间捣腾了两月之后,私粮变成了二两银一钱一石,而在夏端方装模作样地叫人去租仓备车时,由于大量粮商和官家主簿囤米,这个价格在一月之内一路直升到了四两一石,还买不到最好的粮食。
十一月十五,施无端令人砸市,开市便将米价压到了三两二钱,百姓奔走相告,当天晚上米价已经回到了二两八钱,第二日官家粮主簿反应过来,知道大事不妙,却没办法。
明面上粮食进出多少都是要给张之贤报批的,他们可以做小动作明目张胆地屯米抬价,却偏偏不能跟着私商压价吃亏。
否则连交代也交代不过去!
在他们快马加鞭将各处主簿凑在一起商讨,如何将这个事情掰圆了呈消息给黄虎岭的张之贤时,第二日开市,粮食已经混乱了起来,开市米价二两三钱,买粮的却都像是不要钱一般,到第三日,施无端手上的粮本来便有一部分被傻呼呼屯粮等着别人高价买的主簿们弄走,其他的已经全部出手,及至此时,粮价回到了一两九钱。
施无端就像是一只在空中盘旋,随时准备俯冲下来一口叼走猎物的鹰隼,只要下口,必然带下一块带血的肉来。
这钱几乎是空手套白狼,施无端知道此时瞒不过去,黄虎岭的张之贤三日之内必有动静,于是飞快地转手将钱散了出去,在龙驹城外四十里处便是连绵的山脉,自施无端乔装过了黄虎岭之日开始,便一遍算计钱粮,一遍勾结此处大山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