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就在他准备继续观察时,孩子却在突然哭泣的刹那让本担心的凌峰迅速跑到了教室……
当凌峰走进教室,奔想继续观察他的反应,不料,只见旁边的一位老师对着孩子说道:“宸明瑞,爸爸来了!”
果然,孩子在老师的提醒下,终于不顾一切的跑了过来……
那一刻,只见他带着红红的脸蛋紧紧拉着爸爸的手,带着三分哀求的声音对凌峰说道:“走家……走家……”
然而,走在回来的路上,凌峰觉得孩子今天在教室里还算可以。因为他觉得孩子在教室里哭泣的那刻,虽然声音响亮,但哭泣的表情却严重不足。他能安坐而神色淡定,这说明他内心比较安定,知道从配合环境中可以获得保护。
同时哭泣的频率与程度也能随心收发,音调更像在有所准备好的韵味中以思维意识为主导的刻意行为,而并非好像由显意识体验在不由自主的情绪中感性而出!
此可以说明,他外在的哭泣表现只是反应出他内心的孤独无聊和渴望回家。并以思维意识为主导很想知道还能不能回家,或者何时才能回家。而并非因恐惧厌恶排斥等难以自主的情绪表现。
因此让他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况下只有用哭泣的方式在试探的同时,而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达到回家与确定是否回家的目的。
因此,凌峰觉得如果从此种现象来看,孩子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基本就能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总之,就算结果再差,孩子也许只是不喜欢不愿意属于喜好的心理状态,而不至于出现恐惧排斥与压抑等负面的心理。
结果,几乎正如凌峰所料,当第二天上午一路上吭吭唧唧的孩子虽然不愿意再到幼儿园,可是当刚到幼儿园见到老师的那刻,他却又在毫无抗拒的哭泣中主动投入了老师的怀抱。
因此,凌峰为了他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就让他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希望他能通过熟悉的玩具更好的建立家与幼儿园的联想。而让他把家的概念投射于幼儿园!
因为孩子可以通过家里的玩具在视觉和触觉作用下由原有的显意识体验与思维意识的认知功能,通过玩具在强化链接下把幼儿园情景连接和转化为家的潜意识……
然而,在此理论和期望中,再加上凌峰的语言诱导与利用声觉暗示,很快就让孩子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意愿行为。
也就是说他心情越好,他表现出去幼儿园的态度就越好。反之他就会磨磨蹭蹭的抢着转动方向盘说道:“去江边玩……去买菜……“等不配合行为。
在如此半推半就的日子里,凌峰便在送他去幼儿园的路上看到猫说猫看狗说狗,甚至他说搅拌车的时候凌峰都对他说道:“搅拌车也要上幼儿园……”
果然,几天以后,孩子的表现又好了许多。虽然路上还依然抗拒,可是,一旦到幼儿园他就变得像回家一样,立刻放好自己的书包,头也不回就像向教室里走去。
可是,随着他的进步,他那抗拒行为虽然直线下降,但逐渐又出现了新的情绪变化。因为不知何时一到半路上他就嚷着:“走家……走家……”
直到有一次在他又嚷着要回家那刻,凌峰便把准备好的糖果拿出对他说道:“给你糖吃,我们上幼儿园好不好?”不料他一听,立刻说:“好!”
可是,当凌峰抓住机会故意不停的问他“好不好“,希望他能继续回答“好“达到自我暗示效果时,他虽然为了得到小糖不停的说好,但只要小糖一到嘴,却又眯着眼睛翘起嘴巴故意的说道:“不好……”
凌峰见他不守信用就故意说道:“咦,我们刚才怎么说的?”
不料孩子一听,又立刻带着调皮的神情说道:“好……”
于是,凌峰就夸赞他说道:“这就对了,这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他刚说完,只见孩子又是眯眼撅嘴的说道:“不好!”
然而,凌峰发现孩子如此反复,似乎才突然明白,原来孩子好像开始睡醒了,开始体会到互动的快乐。原来他好像不但明白自己所说的一切,更重要的他已经能在体会和了解他人的心情中知道了如何反过来挑逗他人了。
凌峰想到这里,心里一乐又立刻夸赞他说道:“你好棒,老师也说你好棒,小朋友也夸你好棒,好帅……她们都在等你去吃糖呢……”
说着,他们便穿越马路来到到达幼儿园。不料,此时的孩子不知何时已如向导一样,而一反常态的由他原来小心翼翼的跟在爸爸后面,现在却变成了他兴致勃勃的领着爸爸向前走。
凌峰跟着他走到教室的那刻,只见他仍如往常一样,立刻放好自己的书包,然后带着腼腆的笑容与爸爸拜拜的那一刻,又颠颠的跑了进去……
本书首发来自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