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秦时明月之大秦天庭 > 第66章 商鞅和范蠡(二)

第66章 商鞅和范蠡(二)

两人乘坐的车驾从上庸城街道径直从南城门出来,范蠡这才道:“上庸城的百姓都在养家畜卖于‘天上人间’客栈,汉中郡和其所接邻的几个郡的‘天上人间’客栈肉食都是从上庸城运过去的,才造久了上庸城的繁华。”

商鞅不言,低头思索着,过了会才道:“我们去下一个城池看看。”

范蠡点头,吩咐下去。

太阳西斜,商鞅他们来到了下一处城池范围,从村落中经过所看到的场景让人不忍直视,老人的满头银发杂乱,布满皱纹的脸为黑黄色,穿着的是破破烂烂的粗麻布衣,穿在脚上的鞋,盖不住脚趾和脚背,上面布满了一道道伤疤。

很多成年人都是脸色发黄,身体瘦削,衣裳褴褛,一个又一个,好像整个村落都是这样的人。

一些孩童皮肤苍白、毛发无泽,身体瘦弱,一看上去就是弱不禁风的模样。

商鞅,范蠡两人并不言语,这就是商鞅所认识的百姓生活,这个时代的百姓基本都是如此。

当权者大鱼大肉,而百姓却只有硬邦邦的窝头,有的百姓连窝头都没有。遇到旱灾百姓们只能吃草,吃土,冬天唯有等死。

这就是范蠡所要改变的,他的强国理念和商鞅的不同,商鞅所认为的强国在于严苛的法度,“以刑去刑”,规定百姓去做,违反者,严惩。

可以说商鞅的强国理念是用法规定好一切。

‘穷民强国’就是其中之一,商鞅的变法,强大秦国,不可否认。但是很多法令都是为了战争而服务的,将秦国打造成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

如《商君书农战篇》中所说的:“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明确指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论、行动必须以“法”为标准。

无一不是体现商鞅的用法治国之道,认为只有百姓贫穷,才会贪图君王的赏赐,才会为君王卖命,方便朝廷的统治。

“弱民强国”百姓种出来的粮食除了口粮都上交朝廷,百姓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听从君王号令。这就是秦国百姓为了爵位,为了成为有权势的人,打仗悍不畏死的原因之一。开始他们只是想活下去,当他们享受到权利带来的好处后,想要更大的权利,怎么办,打仗,打胜仗。

可如今,这种强国方式不在适合秦国了,秦国将要迎来以机关术为核心的大变革。

秦国将会进入高速发展期,百姓也就会变得富有,能够生病有钱医治,亲朋好友来访有美食好酒招待,出门串客有礼相送。

这才是嬴政心目中的秦国。

所以他让范蠡掌管户部,范蠡的强国之法便是‘富民强国’。

他和商鞅两人理念不同,理念相争,小到口舌之争,大到刀兵相见,若是这样的人身处两国,身居高位,甚至会引发两国大战。

想要说服一个人改变他的坚持他的理念,是难如登天的,就算你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会毫不屈服。

范蠡这次请商鞅一起南行,就是想要让商鞅心里有所明悟,从而做出改变。

两人进了西陵城,西陵城就无法和上庸城相比,西陵城商家店铺并没有多少,街道上一眼望去显得冷冷清清,或许是和傍晚有关。

两人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夜,夜已深。

两人都没有睡,站在窗边,望着同一轮弯月。

商鞅自语道:“不法古,不循今。”

另一房间中的范蠡自言道:“重法,好也,坏也。”

第二日,两人启程回咸阳城。

车驾里,商鞅望着街道上来往百姓,道:“我已知你意,也明君心。”

范蠡问道:“商君是何想法?”

商鞅道:“‘法’鞅一生所求,只求富国强兵,如今大秦已经做到富国强兵;君上想要富民强国,鞅为臣,自不能违君之命。返回咸阳,上书辞官,告老还乡。”

“这,商君不再考虑考虑。”范蠡劝诫道。

“鞅若留下,新政难施,朝堂之上,君臣对立,国之祸也。”商鞅回道,

“王上就知商君会有如此打算,特让蠡给商君带一句话。”范蠡道。

商鞅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嬴政会知道他的选择,不过也不意外,法家者:立法,护法,遵法,一切都是为了君王而服务。

范蠡继续道:“王上圣言:‘请朱公转告商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于咸阳随时恭候商君。’”

商鞅喃喃自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后车驾里寂静无声,车驾回到上庸城,商鞅下了马车,范蠡继续北上,返回咸阳城。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①

点此播放在线视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