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西斜,徐徐南风......
“嘣!”
随着这一声响,二婶家的木柴,全被李一鸣劈成大小合适的柴火,看着眼前小山堆的柴火,李一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拿起扁担,把柴火挑进柴房,放外面容易受潮呢!
二婶在柴房已生起了火,弄点杂粮面,做起了面条,李一鸣今天的帮忙,直接把她干几天的活,一个上午给做完了,她心疼这孩子,干脆做个饭让一鸣能吃上一口热乎的。
“一鸣哩,放下手中的活,过来吃面哩,婶子给你做了碗面条,干了一上午的活,辛苦你啦!”二婶一边捞面条,一边喊李一鸣停下手里的活。
李一鸣拍拍身上的木屑,去水缸舀了一瓢水,洗洗手洗洗脸走进柴房,接过二婶的面条。也不管烫不烫,埋头吃了起来,一边吃嘴里还模糊地道:“婶子......这面条真好吃,您手艺......真的没的说!”
只见二婶做的杂粮面通体发黄,略带一些白色,面条上撒了三两葱花,倒也算清新可人。
杂粮面不是小麦磨的面粉,乃是玉米,葛根,和山里一些含有淀粉的根茎类植物混在一起的粉状物,虽然经过加工能做成面条馒头,但野生植物的纤维甚多,看似吃饱了,但没什么营养,只能饱腹而已。
但对于干了一天活的人,此时面前的杂粮面就是最可口的饭菜,要是李一鸣自己回去做饭,估计就是烤地瓜了,还有熬一锅不能再稀的米汤了。
吃饱喝足的李一鸣,与二婶简单告别之后,带上二婶给的粮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打开柴房的门,看了一下火狐还在踹这麻袋,李一鸣便放心了。
这个秋天刮得风格外的凉,李一鸣打算烧水洗澡,毕竟忙活了一天,李一鸣汗水湿透了全身,浑身粘乎乎的,虽说山里人不讲究,但李一鸣自己觉得不舒服,还是洗洗吧。
“呲,呲”两个火镰在互相摩擦产生火花,李一鸣在费劲的打击着手上的火镰。
此时屋外传来一道声音“李一鸣,李一鸣在不在家?”
这声音李一鸣最熟悉不过,教书先生李志的声音!
“先生,我在家哩!”
说完赶紧走出柴房,拍了拍身上的尘土,面见自己的先生,要修饰一下自己的边幅。
“先生不知找我何事?学生正在柴房烧水哩!”
“村长让我逐户通知,三日后辰时,八岁到十二岁的李氏一族孩童,集合到李氏祠堂集合,进行祭祖仪式,我记得没错你已十岁了,在此范围之内!”李志解释道。
“回禀先生,学生正是十岁了,三日后的辰时定当准时到达李氏祠堂,祭拜李氏先祖!”
李志满意的点点头,对于李一鸣,虽然已不再教他读书认字,但李一凡一直以来的尊师重道,有礼有节,是李志最满意的地方。教书育人最高境界不在于学识高深,而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品性!
李志道:“我还要通知别家别户,就不在你这多停留了,莫忘了三天后的辰时,那是我李氏一族的大事!”
“学生谨遵先生教诲,断不敢迟到!”
李志不再多言,转身离开了李一鸣的家。
而李一鸣自言自语地道:“祭祖不是一般在清明时节么?怎么这个快入冬了才开始祭祖?不管了,族中大事,也不是我这小辈能议论的。”
转身进柴房,丢两个地瓜进灶火之中,边烧水,边准备今晚的晚饭。
三日过的很快,刚好前天商队已来人收购山货,李一鸣因为这一火狐,倒也是换取不少的生活物资,除了基本的油盐酱醋,还换取了十斤白面和十斤小米,今日本想给二婶子送去些,但奈何今日是祭祖仪式,李一鸣不敢怠慢,只能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前往祠堂!
李氏祠堂屹立在整个李家村的高点,一阶阶的石头垒起的台阶,台阶上带有些许青苔。今天还下起了毛毛小雨。
“滴答!滴答!”
雨珠随着祠堂上的瓦片上滴落下来......
今天的李家村显得格外的冷清,人本来就少,今天又是家族大祭,各家个户携带自家孩子在祠堂集合。
李一鸣也不例外,穿着蓑衣,也赶到了李氏祠堂,只见祠堂外站满了大人。
“这不是一鸣你小子吗?有些日子没见,又长高了,结实了!”
“是啊,当年那个甩着鼻涕的哇子,现在长成小伙子了!”
这里都是李一鸣的长辈,纷纷跟李一鸣打起了招呼。李一鸣也有礼貌地回道:“各位叔叔伯伯好,多谢各位的救济我才能存活到今天,一鸣给各位叔伯拜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