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大部分山路,无论上山下山,都有一定起伏,就是有一路段上坡,有一路段下坡。
而即使在赛道,也会存在高低海拔差异,比如普鲁士王国最著名的赛道:纽伯格林北赛道,最大的海拔高度差距,达到了整整300米!
但鹰扬山却特立独行,他的上山,就是上山,没有一点下坡坡度,下山就是下山,也不存在什么上坡,他就像一个人去爬山一样,走在山道阶梯上,一层一层往上走,只会越来越高。
在上坡的时候,是对轮胎消耗最严重的时候,而在下坡的时候,地球重力配合车辆马力,其驾驶难度将会更加提升。
在这里,走线、制动、给油,将完全不同。
如果并不知晓如何解决,那么方法自然还是那一套,利用速度、牵引力感知。
赛车就是车手肢体的衍生,他必然也是拥有生命与感官系统,只是这些感官系统并非如人类的五感,受到刺激后传送到大脑本身,而是由车手的身体,尤其是坐在座椅上的屁股,是感受整体。
快速下坡,将会挤压前弹簧,造成前轮压力变大,前轮压力变大,抓地力变强,后轮抓地力变弱,那么就会容易产生转向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推头。
林一哲进入弯道的循迹刹车时间更长,很显然,跟在后方的王吉也如此。
二人清楚,这是一场无比艰辛地战斗。
如果做一个形容,在这种极限上,开着两辆马力超过400匹、车重却不足1300公斤的赛车,就仿佛让一个人,用狼毫在豆腐上写字一般。
而且最要命的是,下山的路不知为何变得颠簸起来。
入弯,临界刹车!
循迹制动,循迹的路线将比之前更久,必须尽量避开颠簸路段。
延迟弯心,与平常出弯不同,经过延迟的弯心之后,拉一条直线,内线直接出弯。
在下山路段,有两种弯道:外侧斜弯道、内侧斜弯道。
外侧斜弯道,就是刚刚林一哲碰到的弯道,他的侧倾在出弯时的外侧;内侧斜弯道,多角度窄小,则在出弯时的内侧。
而且这些路段非常窄,也不是什么好的超车点。
毫无疑问,王吉也在挣扎,因为相对林一哲,不是幻觉,在之前挣扎的几个路段,林一哲已经缓缓拉开距离。
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样,在这种多弯地方,双方互相积累,而最终积累优势多的那方,才能获得胜利。
而林一哲,在这些弯道选择了试错:在距离弯道还有很远的直线上,林一哲选择了松开油门,从声音来判断,王吉拉近了距离。然后,拐入弯道之前,再恢复全速,并保持用自己的最高速度来通过弯道,这样在通过弯道时,赛车就比较平衡和自如,然后缓缓提升增量。
也正因为这是双方都不熟悉又高难度的陌生山路,还是纯粹的下坡山路,所以,林一哲使用了这种方法。
“我不会认输的!”王吉坚决地踩下油门,要么踩制动踏板,要么挤压加速踏板,要么完全踩下加速踏板——王吉选择了最后者。
“晚制动。”王吉的制动点仿佛更晚,与林一哲的距离仿佛缩小一点。
“轻制动。”轻制动意味着入弯速度更快,王吉也在试错。
2.3升涡轮增压L4发动机,爆发出的405匹马力,以及博格华纳赛用全时四驱。
“加速!”出弯刹那,紧随林一哲其后。
林一哲仿佛也被点燃斗志,难道对方打算在下坡路段与自己缠斗吗?
但可惜的是,林一哲目前是有领先优势的,就是之前每一个弯角一点一滴的慢慢赚来。
“正确的晚刹车。”林一哲说道,当自己晚一点刹车,但制动效率不变情况下,目的就是让最高速度维持的距离更长。
下一个弯角,不仅是调头弯,还是内侧倾斜的角度。
那就需要,出弯的时候不需要反打的漂移!
这是对轮胎牵引力的极致控制:是一种介于漂移与不漂移之间的技术,出弯时以漂移的姿态进入。
非常小角度的反打方向盘,外侧入弯、略微转向,依旧保持过弯的基本公式:车头必须指向出弯方向。
但是弯心不一样,漂移的线路似乎被打断,整个车略过弯心,来到外线,贴着外线墙走。
如果这个线路,在平地的赛道上使用,那么必然损失不少速度。
但后方的王吉却习惯性地拉手刹漂移,这是作为拉力车代表之一的福克斯RS经典动作,然后王吉发现,对方的这个操作,却是过这个弯的最快方式,因为他又落后了一段时间。
林一哲非常非常清楚,他还记得,刚开始学习赛车时候的经历:
他和薛天哲、薛沐雪一起,薛天哲是一个学匠派,有着非常严谨的探索精神,这种严谨在薛天哲很小时候就体现,但也因此使他产生了一种“固执”。
这种“固执”很多车手都有过,他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强调学习赛道」,强调弯道走向、强调过弯线路。
但是,林一哲依旧记得赛车学校老师说的那句话:“所谓的最佳走线,也不过是无数车手通过不断地极限驾驶,来检测出的一条道路罢了,而且驾驶着赛车特性不同,他们的路线随时会变化。”
最基本的走线,就是网上常说的“外内外”,外弯进、切内弯心、外弯出,而且这种弯道单调、简单,且没有关联性,实际上并未具备代表。
所以,早拐入点、中拐入点、晚拐入点,到底谁才是正确答案?答案是没有。世界上最顶尖的车手,是一级方程式也就是F1车手,也有喜欢早刹的选手、喜欢晚刹的选手,有喜欢转向不足的选手、也有喜欢转向过度的选手——甚至有时候,车手的自身驾驶习惯,与车队赛车的驾驶风格格格不入,导致原本颇有实力的车手未必能跑出好成绩。
车手如何选择路线?基础的知识必须学习,而扩展也必须有。
在很多小说里,经常会有一个错误,一个毫无基础知识的人,作者却老喜欢以“创新”为由,大概率是作者本身基础知识的匮乏,将这种所谓“创新”强加在自己身上。
实际上,以书法、绘画、音乐为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基础」从来不是禁锢思维。
又比如《英雄联盟》,你说你能创很多战术,问题是,你连职业选手水平都没有,即使创造某种战术,你也未必有能力实施。
这就是现实,东瀛岛国汤浅政明导演的动画《乒乓》,里面的一个悲情角色,孔爷,就是这样,「有自信无才能」,是多少人的写照。
车手也是如此,赛车的训练从不轻松,从小就接受卡丁车学习的林一哲、薛天哲、薛沐雪三人,同样也学习了换挡、底盘和悬架基础、空气动力学、极限驾驶、转向、脚步动作、过弯、线路、弯道优先级等等等等的知识。
当林一哲学习了基础知识后,慢慢地才是拓展,就比如,老师曾让林一哲通过「感觉」这种方式,看看能不能找到理想线路,实际情况当然是残酷的:例如,林一哲拐入弯道过早,注意到弯道内的顶点(弯心),并且自然而然将方向盘转向那里——从视觉感官上来看,这是正确的,但是当在弯道出口位置外侧,轮胎开出赛道边缘的那一刻,这个视觉上的感觉就未必有这么好了。
视觉,是盯着赛道,动觉、听觉,才是体验赛车,林一哲接受的教育是,通过三种感官,来自我判断出赛道的「理想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