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竹林,围墙旁边就是旧屋的柴房,杨志奶奶就住在那。
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没到四十,她就没了老公。杨志不知道奶奶是怎么熬过来的,这种环境,男人尚且不知道用什么谋生,何况是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儿子?
杨志最喜欢奶奶,因为当年三个月大晒成阴阳脸,老杨夫妇背着杨志回来时,都以为他活不成了。因为他晒了一早上,没水喝,没奶喝,嗓子也哭哑了。那时候还是走路来回的,哪有单车?来回二三十里的路呢!
为什么去那么远?
闹饥荒啊,自己乡里的地都已经翻遍了,实在翻不出一粒粮食了。只好走路去几十里外的历乡去碰运气,因为听说那里比较偏远,去的人不多。
晒了一早上,再走二三十里路,大人都受不了,所以婴儿杨志到家时已经奄奄一息。
是杨志的奶奶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他水喝,又把自己那份口粮每天生下来,煮成一点点米汤,一天天的小心翼翼地喂他吃下去,杨志才活了下来。
老杨的房子修好之后,叫了杨志奶奶来一起住,杨志奶奶不愿意。她想着杨志三叔还困难,她跟着一起住,好歹可以帮忙干点活。她要是去跟老杨住了,说不定三儿子又要说她偏心。
哪知道杨志三叔一看老杨搬走了,自己一家还跟妈挤在旧屋,生怕以后生养死葬的重担要压在自己身上,连忙借钱也要修房子,搬出去住,把老人扔在一个旧屋里。
杨志当时虽然还小,但是也义愤填膺,连忙跑去哀求奶奶要奶奶一起住,还说:“儿子不养,孙子养!”
杨志奶奶却伤透了心,说什么也不愿意和任何一个儿子住。杨志没办法,看那旧屋也越加残败,就帮着拾掇了柴房,好让奶奶住得稍微安乐一点。
事实上,这些年,尤其是自从杨志当了代课老师,有了收入之后,也就他频繁地隔三差五地来照看奶奶。
大伯杨国华早就搬到一里外的地里修了房子在那生活,偶尔会回来看看亲妈。三叔杨国留住在几百米远的地方,但是却最少回来看自己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老杨倒是每天来,但是只是路过。因为他每天早出晚归的卖豆腐,只有豆腐有剩的时候,会拿几块豆腐来给亲妈尝尝。
杨志走进柴房,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屋子,没有窗户,里面非常昏暗。角落里砌了一个灶台,上面一个烧水锅,一个烧饭锅。旁边堆着柴枝和稻草。
屋子中间是一张老旧的四方桌,旁边放着一张小矮凳。桌子上放着一个饭碗一个盘子,上面还留着一些剩菜。
奶奶不在柴房里。
连着柴房旁边的一间屋子是奶奶的房间,其实也是柴房,奶奶的床放在角落,另一边则放着一张桌子和一个柜子。这三样东西,都是奶奶结婚时做的,已经有五十多年。看那做工和样式,可见当时家里也算是殷实的。
要是爷爷没出意外,奶奶一辈子也不用这么苦了。
杨志边想着边走了进去,这间房间的光线好一点,因为有两个門。后門出去是一个天井,天井连着的,是另外一家人的旧屋。
其实这些旧屋一间连一间,在一百多年前,是一个乡绅的大宅院,一共有五进,上百个房间,占地好几百平方,还有前院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