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白与鲍叔牙等人一起捕鱼捉虾,捞海藻,煮海盐,纵论齐国建邦以来的各种大事,品评天下诸侯们的行为。
就在离他们所处之地不远处的沭河入海口处,为莒国国君获得财富的大队人马正在不停操劳。
从旦到暮,煮盐的烟从不停息,人喊马嘶,夜里声音都不停止。
一天,小白正在与鲍叔牙等人对捡来的海带进行处理。
架起一口不常用的大铜锅,把切碎洗净的海带放进去用大水煮开,小白希望能从里面煮出点味精来。
如能成功,这即可以带回莒地当调味品为美食添加风味,又增加海带的用途,也算开创了一种新的产业。
不过大铜锅虽架起来了,燃料却不够了。鲍叔牙因此建议小白去向管理盐事的莒国贵族莒伯礼求助。
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产业和税源。在春秋之时更是如此,盐被认为是百味之祖。
齐有渠展之盐,楚有汝汉之金,燕有辽东之煮。
这是管子里称天下三宝的三笔财富。
可能是指战国后期三笔最为可观的财源。不过此时,盐业最发达的要数齐国展渠和晋国解池。
两国人口众多,能组织起庞大的人力物力,生产大量食盐,并有佘力向各国贩卖。
其中,齐国的展渠占有天时地利,产盐众多,齐国算天下最大的食盐输出国。
不过,盐毕竟是从海水中蒸发结晶而来,理论上只要沿海都能煮海为盐。
顶多没有好的气候条件,产量少一些,但为了盐这种“白金”,沿海诸国都很重视盐的生产。
莒国就是沿海国家,每年也派大臣组织食盐生产,而食盐生产在不会晒盐法的古代,就需要煮盐,这可是很能消耗燃料的。
在海滨,即便没有人类大规模砍伐,可因为靠近大海,土壤普遍含有盐碱,大的树木是长不起来的,只有曲柳,芦苇和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从这些能耐盐碱的植物生长茂盛。
在河口入海冲击出的三角洲上更是一片绿意,在夏日的雨水下,盐碱被雨水冲刷,它们更长势茂密,为明年开春的煮盐业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但砍伐芦苇灌木最好的季节在秋冬,那时粟已收完,劳动力正闲在家中,此时大规模征发赋役来海边砍伐芦苇曲柳作柴薪。
农夫们不但能完成君主们一年的赋役,还能捡点海边的零碎海产作冬天的米粮,采点苇花作为过冬的衣絮。
国君为了从大海里得到盐这种珍宝就会松对农奴们的压榨。因此,凡是沿海的国家部族都对煮盐这种事特别看重。
鲍叔牙与今年莒君派过来的监督煮盐的莒国贵族有过来往。
据说,这位莒国贵族对齐鲁大国的礼仪大为欣赏,属于“亲华”一派,是主张向中原各国学习,弃夷礼,用周礼,全面周礼化的人物。
他弃自己的本族的句于行这个名字不用,非要按周礼,给自己取名为莒伯礼。
据鲍叔牙讲,这个人对周礼很是注重,经常向来莒的外国贵族们请教。
自身也非常华夏化,对同为莒国贵族却死守东夷规矩的同胞们很是不待见,在莒都和别的贵族们关系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