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太监!!明明有大纲,就是太懒了,不想码字,觉得自己写的太垃圾不想写。今天晚上先改之前被屏蔽的一章,我要挣扎一下,不能太监。
自然崇拜的种类很多,依据崇拜对象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日月星辰崇拜。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它给人间以光亮和温暖,照射植物生长成熟,月亮和众星在它的光芒照耀下黯然失色,所以太阳就成为先民崇拜的主要天体之神。大汶口文化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尊上,刻有形符号,是日月山的形象,山形符号是为了衬托日月的高悬,而月亮又为了烘托太阳,可以视为日月崇拜特别是日崇拜的遗存。类似的图案,在山东诸城前寨和安徽北部也出土过。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一幅拜日图,一人跪向太阳,两臂上弯合掌作礼拜状,非常形象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祭拜日神的情态。阴山岩画中还绘有许多颗太阳,周边有光芒线条,圆形内是人的脸谱,表明先民观念中,太阳像人一样有性灵,而且太阳不止一个。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郑州大何村遗址,出土大量彩陶片,其中不少绘有日月星辰,而以太阳纹的图案为最多。月亮是个遥远却又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较大星体,影影绰绰,它与太阳一主夜,一主昼,给人以遐想。众星闪烁,流星急速,高远莫测,使人产生神秘感。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日月星联在一起,成为崇拜对象。《尚书·尧典》说,舜“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贾逵说“六宗”是“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周礼·春官宗伯》说:“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国语·鲁语》说:“天之三辰,民所瞻仰也。”这种崇拜习俗都是相当古老的。日月星的位置高高在上,人们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它们,可望而不可即,这就增加了日月星的崇高性、神圣性。文献记载和民间流传下来的古老神话故事中,有许多是属于日月星辰的,如“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日中有乌”、“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天狗吃日月”等,这些神话的源头当在原始时代,先民用以解释日月产生、运行、状态和日月食等现象。日月食使人恐惧,宗教祈祷就更加必要。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保存着祭拜日月的风习,如昆明西山区的部分白彝,每逢农历冬月二十九日举行太阳会,祭日神;农历三月十三日则举行太阴会,祭祀月神。阿昌族普遍供奉太阳神、月亮神。珞巴族把太阳作为女神来崇拜。羌族以白石代表太阳神,放在屋顶礼记·郊特牲》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从此天地日月之祭互相配合,成为中国的正宗信仰。星辰崇拜发展出后来的斗姆、魁星、玄武等崇拜,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 看书领现金红包!
风雨雷电崇拜。风雨雷电是自然天象,其特点是变化无常,先民不能理解,遂以为背后有神灵在操纵。在农业兴起以后,风调雨顺成为丰收的关键因素,而洪涝、干旱和风灾则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威胁,所以祭拜雨神风神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变也。”《左传·昭公元年》说:“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这两处文献都是谈古老的信仰,故说“五代”(指尧、舜、禹、汤、周文武)不变。这里把日月星辰山川崇拜和风雨崇拜联系起来,是稍后发展出来的观念,但因水、旱之灾而做宗教祭祀,用以乞求风雨适时适度而保证丰收则是原始宗教的内容。《山海经》里把北方的风神称为鹓,属鸟类,把雷神描绘成动物神,“龙身而人头”(《海内东经》)。《风俗通义》里把风神说成是箕星,属二十八宿的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孔颖达《〈尚书·洪范〉疏》说:“箕星好风,毕星好雨。”《诗经·小雅》有云:“月离(丽,附着)于毕,俾滂沱矣。”(《渐渐之石》)《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说:“轩辕,主雷雨之神也。”按照先民造神的顺序是先近后远、先他物后自身的一般规律来推测,风雨雷电之神灵最先被想象为某种动物,如《山海经》所载,然后又想象为某种星辰,如《诗经》所载,然后才想象为某个英雄人物,所以山川湖海崇拜。前文已引《祭法》、《左传》的山川之神。《吕氏春秋》十二纪总结了古代社会自然崇拜和农业祭祀同社会生产、社会管理互相配合的经验,其中再三强调要“祀山林川泽”、“祈山川百原”、“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这些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风。先民靠山吃山,靠结合在一起。云南傣族、景颇族、哈尼族都崇拜神林,按时祭祀,不许乱砍滥伐。傣族还习惯于种植一棵大青树于村中,下面用树枝搭成树神居屋。永宁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笃信树有神灵,有的选择附近山上某棵年久茂盛的大树,作为村落或母系亲族的保护神,定时祭祀;又把青松树视为吉祥树,把刺香树视为附有精灵的树,皆要礼敬。
火与石的崇拜。在众多自然物品中,火与石成为两种特别受尊崇的对象。火的运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是原始人类进化中的一件大事,它使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动物式生活,开始熟食,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扩大了食品的范围,并且使先民获得了有效的抵御寒冷、潮湿和野兽侵害的手段,不仅给先民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制作器物(如烧陶、冶铸)的动能和开垦耕地之便,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了质的变化,所以火普遍受到崇拜。中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被尊为燧皇。《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曰: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炎帝为掌火之神,故名。火神后来称为祝融,并纳于阴阳五行框架之中,故原生的色彩日渐减少。但在当代少数民族中却能看到较为朴实原始的火神崇拜。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西盟佤族实行刀耕火种,每次烧荒前先举行宗教仪式,用鸡血滴于五个火把上,交给五个壮丁点火,然后其他人跟着烧地。鄂伦春习俗保持火塘的洁净,不准在其中乱捣,据传说有一妇女乱弄火塘,火神发怒,使火熄灭,从此民间敬重火塘。傣族、佤族不许向火吐痰、泼水,更不能在火上走动。广东连山县瑶族有送火神节,在野外盖禾草小屋,主祭后把草屋烧掉,表示送走火神,当晚不点灯,不燃火把,这样可以避免火灾。鄂伦春人禁止玩火、踩火、泼火,进餐和饮酒之前,往火里扔点酒肉,表示敬奉火神。东北萨满教祭祀活动中,祭火是中通过对火神的礼赞与膜拜,达到驱寒、除秽、去邪恶,引来福寿与兴旺的目的。满族每逢火神祭,气氛热烈,并伴有耍火绝技,竞赛识火、储火、升火、驭火的高超本领,族长讲述火神的故事,妇女互传用火的禁忌,表现了民众爱火、敬火、向往光明幸福的质朴心理。西南纳西族亦有送火神和祭火活动,丽江鲁甸地区还有祭火鬼的仪式,把煽风点火的火鬼送到荒郊野外,为的是以后不再发生火灾。
灵石崇拜以白石为主,也是相当普遍的一种原始信仰,其起因可能是由于石器在原始人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故对原生石头有崇敬之心,再者岩石洞穴供先民栖息,石头可以敲打取火更增加了人们对石的依赖感,白石的坚硬光洁又象征着强壮、美好,它与山崇拜联系在一起,更提高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后世“泰山石敢当”用以镇邪和先秦名学辩论“坚白石”,都与早期石崇拜有关。红山文化辽西东山嘴祭坛,有成组成群的长条立石,是祭坛的中心崇拜物,显然是石崇拜的遗存。有人说这是社神的标志,说明石崇拜渗入土地崇拜之中,并具有崇高位置,故古文献中多记载古人以石为社主。纳西族祭拜石门神、锅庄石、岩石、礁石、白石,东巴把一种称为“本鲁”的石头,视为有灵性的武器,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可以用来驱鬼。羌族盛行白石崇拜,其特点是用白石代表诸多自然神灵,如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羌民屋顶白石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关老爷(后起者),龙溪乡羌民屋顶以大白石为主神,。